“一次会议,扭转了中国革命的乾坤。一座城市,点燃了理想前行的明灯……”。伴随着共和国60年奋进的足音,遵义这座“转折之城”也从积贫积弱走向欣欣向荣;从闭塞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从百废待兴走向自信从容。漫步60年的时空隧道,遵义的山在变,水在变,城在变,人在变……这变化中的每一朵绮丽浪花,无不见证着遵义这座秀美山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斑斓多彩。在推动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朵朵浪花中,与之相生相伴的遵义银行业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遵义市生产总值655.73亿元,比1949年的1.42亿元,增长462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40元增加到2008年的9570元,增长了239倍。财政总收入由1949年的0.0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2.67亿元,增长1467倍。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66.8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42万吨,增长5倍。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也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重大转变。2008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7.9%、47.8%和34.3%。国民经济已从解放之初的农业经济占主导转变为工业、三产占绝对比重。
2、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60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遵义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200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6.4%,比1949年提高28.4个百分点。
3、通信运输业阔步前进。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遵义交通运输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至2008年,贵遵高速、遵崇高速、茅台高速已先后建成通车,遵义机场、黔渝快铁、杭瑞高速遵义段等已经或即将开工建设。200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由1949年的438公里增长到24044公里,增长了55倍。通信事业突飞猛进。2008年,全市已有固定电话96.69万部,比1978年增长143.7倍,移动电话156.8万部,互联网用户13.5万户。
4、社会事业全方位推进。伴随着经济的稳健增长,遵义各项社会事业也快速发展。全市教育、卫生、体育等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420万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452万元;高等学校在校生3.4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49.68万人;小学在校生78.6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3.5%。2008年,全市有医疗机构286个,病床1.40万张,从医人员1.08人。广播人口覆盖率81.5%,比1978年提高57.9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88.2%,比1978年提高78.6个百分点。
5、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25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5303元。城乡居民衣食住行质量和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总体生活水平实现小康。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1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27.1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91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23.1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40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36元,分别是1949年的116倍和98倍。
1、银行业总量不断扩张。1953年—2008年期间,全市银行业存款余额由1953年的0.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42.8亿元,增长7428倍。贷款余额由0.5亿元增加到371.6亿元,增长743.2倍;账面盈利由亏损0.2亿元转为盈利10亿元。2008全市银行业缴纳税收3.41亿元。
2、银行业体系不断健全。遵义市银行业随着1978年大一统银行体系解体,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艰苦努力,相对完善的现代银行体系已日趋完善。1978年至2008年间相继成立(恢))了农业银行遵义分行、建设银行遵义分行、中国银行遵义分行、工商银行遵义分行、交通银行遵义分行、农业发展银行遵义分行、遵义市商业银行、银监会遵义监管分局、贵州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遵义办事处、邮政储蓄银行遵义分行等银行业经营及管理机构。至2008年,全市已有银行业机构网点811个,银行业从业人员7461人,银行业机构网点覆盖城乡。
3、银行业功能不断完善。金融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60年来,遵义各银行业机构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主动适应遵义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的变化,银行业务已从解放之初简单的存、贷、结算业务办理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管理规范、个性突出、手段先进的综合性服务体系,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主体,在遵义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显著提升。实践证明没有遵义银行业的支持,就没有遵义经济发展的今天。至2008年,遵义各银行业除继续完善存款、贷款、结算等传统业务外,还相继实现了基金销售、电子银行、代理商业保险、项目评估、证券资金主办存管、银行承兑汇票代理、财政委托贷款、拨款、国际业务、单位财务顾问、审价咨询、担保等新业务创新,并率先在全省规范了银行中间业务,推行“乡财县管”、市本级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率先实现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等。在服务方式上,大力开办了“一卡通”“一站式”“绿色通道”等便民式金融服务。如今,遵义市商业银行的“多户联保”让个体户更“红火”,“快贷通1号”为小企业解燃眉之急。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基地-合作”联保让广大农户更方便实惠。
4、银行业监管有效性不断提高。2004年12月遵义银监分局成立。在银监会及贵州银监局的正确领导下,遵义银监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监管与改革并重、监管与发展并举、监管与开放并行的原则,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大力推进银监会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动辖内银行业改革,引领全市银行业发展。在监管方式上,积极从过去的行政式管理向科学审慎式监管转变,从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并重的转移。把银监会四条监管新理念、四个监管目标和六条良好监管标准作为日常监管活动的准则。把“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作为规范监管工作程序、实施审慎监管的重要依据。5年来,在遵义银监分局的大力推动下,全市银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2005年至2008年工商银行遵义分行、中国银行遵义分行、建设银行遵义分行、交通银行遵义分行、农业银行遵义分行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资产总规模由2004年的286.6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59.67亿元。不良贷款由2004年的23.57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6.03亿元。二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全新发展。遵义市商业银行成立于2001年6月8日,成立之初的遵义市商业银行,是遵义市辖内经营规模最小、资产质量最差、对地方经济贡献最少、社会影响度最低的银行。遵义市商业银行成立八年来,特别是遵义银监分局成立5年以来,遵义市商业银行在监管部门的引领和推动下,在强化内控管理、扩大经营规模、开展业务创新、降低不良资产、提高经济效益,扩充资本实力、提足风险准备,夯实发展基础上下足功夫。经过八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至2008年,该行拥有经营管理行12家,营业网点46个,形成了立足遵义市两城区,并向五个县域经济延伸机构的分布格局。截至2008年,该行资产总额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6.48亿元,较成立时增加96.76亿元,增长9.96倍;存款余额93.61亿元,较成立时增加85.35亿元,增长10.34倍;贷款余额63.83亿元,较成立时增加58.49亿元,增长10.96倍,存、贷款规模和市场份额在遵义市两城区银行业中名列首位,在全市银行业中名列前三。不良贷款余额2.98亿元,不良率 4.68%。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05%,资本充足率10.51%,核心资本充足率8.21%,两项指标均达到了监管标准。三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显著成绩。遵义市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于2003年9月30日率先在全省实施统一法人社改革,在遵义银监分局的推动下,于2006年4月19日,顺利完成了管理体制改革与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任务,使县级联社与信用社联社法人并存的局面彻底打破,实现了县级区域内资源的统一整合,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抗风险能力。形成了“决策、经营、监督”三权分离、相互制衡的管理模式,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改革促使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全面发展,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08年12月,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80.68亿元,是2003年改革前的3.15倍。各项贷款余额101.32亿元,是2003年改革前的2.89倍。实收资本达3.26亿元,比2003年改革前增加2.81亿元,增长86.20%。实现利润1.18亿元,比2003年改革前增加0.98亿元,增长83.05%。不良贷款比例15.73%,比2003年改革前降低21.52个百分点。四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从2007年以来,遵义银监分局积极响应银监会的号召,充分运用银行业监管的社会服务功能,引导全市银行业机构加大支持地方小企业的发展。2007年至2008年两年间组织召开了6次小企业金融服务协调会,协调搭建了遵义市银、政、企沟通平台 ,促成了遵义市金融办的成立,举办了小企业融资业务流程培训,督促各银行业机构成立了专门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多措施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六项机制”建设,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至2008年12月,全市小企业授信总额达58亿元。五是合规文化建设和良好银行创建取得重要进展。“合规创造价值、违规创造风险”。自2007年以来,全市银行业以监管部门倡导的“合规文化建设和良好银行创建”活动启动为契机,加大对营业网点的硬件投入,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实施操作流程改造,各银行业机构切实做到“三到位”,即组织机构到位、学习教育到位、工作措施落实到位。2008年全市银行业贷款损失率与发案率均列10年最低,真正实现了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
三、 助推地方经济日见成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60年来,遵义银行业顺应时代变迁,不断改革发展,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坚持走有遵义特色的服务地方经济之路。多年来,遵义银行业按照实践总结出的“三融(快速融入地方经济,大力融通服务对象,有效融洽银政关系)”、“三多(多渠道筹集信贷资金,多层次增大资金供给,多方位履行社会责任)”的“三三”模式,发挥好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在快速融入地方经济上,遵义银行业积极参与、了解地方政府各层次的经济工作布局、发展计划、融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献策并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使之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在大力融通服务对象上,遵义银行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及时了解和掌握不同客户的效益预期和风险指数,合理采取最佳的资金扶持方案;在有效融洽银政关系上,遵义银行业监管机构积极寻求地方政府支持,推动政府及时成立服务银行业与企业的协调机构,成立了担保公司、咨询服务中心、信用评估公司等多家服务性中介机构,为银企合作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在多渠道筹集信贷资金上,遵义银行业一改过去传统的单一自筹融资方式,采取资金自筹、系统调拨、对外引资、直接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2000年以前,遵义仍为贷差地区,2008年,遵义银行业的存差已达到321.82亿元;在多层次增大资金供给上。遵义银行业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特色,加大对经济转型的支持。一是从国有企业兼并改制、争取金融政策倾斜入手,加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持。2008年共核销改制企业不良贷款15.71亿,新增项目贷款3.85亿元。二是从重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信贷增长入手,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2008年全市短期农业贷款40.42亿,当年新增3.83亿元;在多方位履行社会责任上。遵义银行业先后开办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等业务,还配合银行业监管机构积极开展了“送金融知识下乡”“送金融产品下乡”、“扫除农村金融服务盲点”的活动,如今全市已无农村金融服务盲点。2008年全市银行业贷款余额达371.64亿元,其中,分布于一产27.68亿元,二产136.79亿元,三产207.17亿元。银行业的有效支持促进了遵义经济的突飞猛进。
1、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增强。作为全省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遵义农业60年来在各银行业的支持下获得了较快发展。一是主要农牧业产品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41.98万吨,比1949年增长5.1倍;油菜籽20.5万吨,比1949年增长12.5倍;肉类产量38.49万吨,比1949年增长17.6倍;水产品2.33万吨,比1949年增长16.5倍。二是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色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具有遵义特色的茶叶、竹业、辣椒、中药材等特色基地建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三是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成绩显著。200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10万千瓦,比1949年增长38.5倍,化肥施用量17.60万吨,比1949年增长13.6倍,农村用电量7.25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21.7倍。四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008年,全市自来水受益村1213个,占全市行政村的71.3%;修建公路通往乡村达1657个,占全市行政村的94.2%;通迅电话覆盖乡村1676个,占全市行政村的96.1%。沼气池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农村能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喜人。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四在农家”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在黔北农村稳步推进并在全国推广,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正发生可喜的变化。
2、工业主导地位后来居上。新中国成立60年来,通过有效的银行信贷支持,全市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遵义已有规模工业企业359户,工业资产总额670亿元。累计获得国家专利520多项,拥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5个、国家级名牌产品5个、省级新产品80个、省级名牌产品40个,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相继实施了乌江电厂扩容、习水电厂4×13.5万千瓦机组、贵州海尔200万台冰箱、遵义钛厂万吨海绵钛、贵州茅台酒厂新增万吨茅台酒、贵州钢绳厂合金钢丝生产线等一大批技改项目,遵义钛厂、贵州江南航天集团、贵州钢绳厂、遵义碱厂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走在国际国内同行业前沿。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已通过资产重组成功上市。初步形成为以冶金、电器、卷烟、酿造等为主导支柱,以机械、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为后续支柱,门类较多、结构先进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工业化进程达到43.5%,比解放初期4.9%提高38.6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发展异军突起。经过漫长的60年发展和银行业的重点倾斜,以交通运输、商贸旅游、信息服务、房地产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也在全市勃然崛起并走向成熟。一是第三产业稳健运行,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16亿元,比1949年的0.16亿元增长140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52亿元,比1949年的0.41亿元增长496倍。二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在全社会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达75.3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6%。三是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新增就业人员2.36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员总数4.43万人的53.27%。四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特色逐步显现。表现在:(1)传统产业稳步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为实现“居者有其屋”,全市从1991年起开始进行改善人居环境的房地产开发,1991年至2008年18年间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59.69亿元(其中银行业注入信贷资金98、67亿元),以年均35.11%增长速度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由1985年11.39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6.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7.7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8.45平方米,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3)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快速崛起。至2008年遵义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形成了以遵义会址为核心的长征文化红色旅游品牌,以国酒茅台为支撑的国酒文化品牌,以赤水、习水自然风景区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品牌,以海龙囤、沙滩、仡佬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旅游品牌,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为打好红色旅游这张王牌,近年来全市还投入资金6亿元(其中信贷资金4.5亿元),对遵义会议陈列馆、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景区观景台、天梯等进行修缮。打造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及以“四在农家”为主的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108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81.5亿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六十年的岁月峥嵘,六十年的如歌岁月,遵义的经济金融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历经蜕变。如今,漫步遵义的大街小巷、城镇山乡,从一处处焕然一新的面貌中,从一张张充满幸福的笑脸里,我们不但能看得见纷繁城市高楼林立、商贸发达的繁荣,更能体会出乡村旅游里鸟语花香、溪水低吟的休闲与宁静。站上新的时代烽火台,遵义这座伟大的“转折之城”又一次吹响了“打造六大环境、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遵义”的“集结号”。为进一步助推遵义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人民安居乐业,遵义的银行业又一次整装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