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信息 > 会员动态

“加法”做足产业链 “减法”做强茶品牌 农行湄潭支行力助黔茶出山

阅读次数:1952来源:遵义市银行业协会  作者:农行遵义分行办公室 肖凡 吴雪  2009年11月11日

“长的矮矮丫,开的白花花,绿了千千岭,清醒万万家。”在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湄潭县核桃坝村,呀呀学语的孩子们最早的儿歌便是关于茶的。据统计,该村人均茶园1.7亩,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茶之于湄潭,就像血之于生命,茶业更是让农民增收‘吹糠见米’的产业。”湄潭支行负责人曾这样形容茶产业在湄潭县的地位。

据统计,湄潭县内21家茶企业获QS质量认证,1家茶叶企业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称号,“湄潭翠芽”曾28次获国家级金奖。如今,再用“一口炒茶锅”和“散、乱、差”来形容湄潭的茶叶加工和茶品牌已经不合时宜,而湄潭茶业这一次次华丽的转身,离不开湄潭支行的鼎力相助。

近年来,湄潭支行紧紧围绕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蓝海”战略,积极扶持当地茶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提升茶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促进以“湄潭翠芽”为代表的黔茶出山,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7个茶叶专业村、20余万茶农,22万亩茶叶基地,7个茶青市场,43家茶叶企业”,庞大的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湄潭支行主动对接主流产业,积极顺应地方政府“茶业兴农”战略的要求,深入市场进行专题调研,确定了支持茶叶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工作重点。该行多次召开党委会,几易其稿出台了《湄潭农行茶叶产业服务方案》,根据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构建了明确清晰的专项管理机制。该行以惠农卡为切入点,采取整体推进策略,积极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农户联保”等模式,大力营销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截至8月30日,该行发行惠农卡11871张,发放各项贷款14082万元,提供以茶园建设、改造、购置机械设备等项目的资金需求。

湄潭支行的信贷扶持催生了两个转变:一个是从“茶叶”到“茶业”的转变,另一个是从“茶农”到“茶商”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湄潭支行一方面致力于用“加法”做足产业链。茶叶是“一呼百应”的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涉及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以及差旅游、茶饮食、茶文化、茶保健等多个领域。湄潭支行进一步加强对茶叶基地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茶业区域布置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茶业基地迈进。该行以惠农卡为载体支持茶农科学种茶,下降农户贷款利率,最高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浮20%,甚至执行基准利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该行奔走于农户与企业之间,全力拓展营销网络,积极引导其组建产销联合体,贯通生产与市场,并加强与相关产业的业务营销,扩大业务覆盖面。另一方面,该行致力于用“减法”做强茶品牌。该行面向全县有实力的茶农、茶商及茶叶加工企业进行差异化重点营销,选定具有稳定经营收入、还款来源可靠的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专业大户的等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强品牌,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同时创新担保方式,引导一般品牌向名优品牌集中,以品牌开拓市场,从而带动绿色生态茶叶基地建设,为提高茶叶的附加值,提高竞争力,为促进产业升级提供宽松的金融环境。

“支农不是单纯的放款,更重要的是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该行负责人如是说。该行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湄潭茶青市场日交易量可达30万吨,交易额可达50万元。建在煤炭县城的西南茶城吞吐能力2000吨,年交易额2亿元以上。为解决农村茶叶交易市场网点支撑不足的问题,该行客户经理针对茶叶生产经营和销售特点,适时深入茶青市场协助商户们开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提供各种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收购结算的需要。目前,该行新增发卡量1.5万张,拓展网银注册客户194户、电话银行和POS商户保持了较快的增势,带动了茶农增收,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