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支行的大门口,看着人来人往的赶集日,思索、沉寂。卅年跋涉,站在时光的河岸上,半生回望,满是泥泞与星光交织的足迹。抬头望向前方,那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亮、更加清晰。
以前,别人问我最近怎么样,我总是回答两个字——“焦虑”。后来,在省联社的大楼下行业前辈对我说的是——“艰难”。现在,我想破局当下的应该是——“改变”。
我常常想象,未来的贵州农信,将是一个怎样的模样。
我想,它一定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银行。服务将突破地理的限制,无论是在深山的寨子里,还是在赤水河畔的生产车间,只要一部智能终端,就能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客户经理不再是背着档案袋的“跑腿员”,而是手持平板、精通数据、懂产业、懂市场、懂人心的“金融顾问”。他们不仅能读懂资产负债表,更能读懂一亩茶园的收成、一头生猪的行情、一个项目的潜力。
这些年,我们的客户走访、融资需求、资金的实时流向……都通过“黔农智慧办贷”平台精准连接。我不禁感慨,与十年前我们还在为一笔笔贷款上门调查跑断腿,如今,指尖轻点,便能将金融活水送达千里之外的田间地头。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服务理念的革命。我坚信,金融科技不断赋能科技金融的今天,我们将乘着改革的春风,深度融入农村金融的肌理,让风险识别更智能,让信贷决策更精准,让服务响应更迅速。我们不再是被动的“资金提供者”,而将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智慧合伙人”。
我更期待,未来的贵州农信,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融引擎”。我们不仅要为农户提供贷款,更要为乡村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从初创期的创业贷,到成长期的供应链金融,再到成熟期的融资对接,我们将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乡村金融生态。我们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与电商平台联动,与地方政府协同,共同打造“金融+产业+科技+市场”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让每一份勤劳都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让每一个梦想都有绽放的土壤。
站在贵州农信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时刻,我深知,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此刻,要从我做起,努力打造一支“懂农村、懂产业、懂发展”的新时代农信队伍,鼓励支行员工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引进来创新发展思路,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让能干事的人有回报。我希望,下一个十年后,我们依然是一群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农信事业奋斗者。
我也常常对家人说:“我可能给不了你们最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我希望,你们能为我的工作感到骄傲。”因为我知道,我们所践行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正在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当一个孩子因为助学贷款走进大学校园,当一个家庭因为创业贷款搬出危房住进新居,当一个村庄因为产业贷款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的价值,便在这无声的改变中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
未来的路,或许依然充满挑战。经济下行的压力、金融脱媒的冲击、同业竞争的加剧,都可能让我们步履维艰。但正如我们走过十年风雨依然坚定前行一样,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大道必然向前。我们脚下,是贵州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我们身后,是千千万万信赖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心中,是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滚烫理想。这三者,构成了我们最强大的底气和最坚实的支撑。
十二年,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使命:我不仅是一名银行从业者,更是一名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见证者、建设者。我的青春,已与贵州农信、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未来,无论岗位如何变化,我都将坚守这份情怀,保持这份热忱,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贵州农信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因为我知道,光在前方,路在脚下。而我,愿做那永远的追光者,用一生的热爱与忠诚,在贵州农信的热土上,继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大道向前,行则将至;向光而行,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