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加入贵州农信大家庭的新成员,入职以来,我经历了从校园到职场的身份转变,也完成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一次跨越。这段特殊的旅程以集中培训为起点、以分散实践为核心,每一个阶段都让我收获颇多,并且得到不一样的职业初体验。
集中培训:夯实基础,提升职业素养
在贵州工商学院为期28天的集中学习培训,为我搭建起贵州农信工作的认知框架。培训以军训为第一步,通过队列训练、内务整理等环节,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魄,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纪律”与“协作”的重要性,这与在银行工作中严谨、高效的要求高度契合。
军训之后开展了专题教学,系统学习了银行基本业务流程、金融法律法规、风险防控等核心知识,也学习了贵州农信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的企业文化,填补了我在专业领域的空白,以及完成了对未来工作的规划,让我对银行的经营逻辑有了整体认知。初步学习了核心业务系统的基础操作流程,为后续网点实践做好了技术铺垫;也学习了风险防控知识,从柜面操作风险(如现金收付差错)到信用风险(如贷款逾期),老师通过模拟场景让我们思考如何识别、规避风险,培养了我们的“风险敏感度”。
学习阳光心态与礼仪赋能,教会了我以积极乐观、抗压的状态面对在工作上挑战,通过“情绪疏导四步法”(倾听、共情、解释、解决)来学习如何平复情绪、高效处理问题。这让我明白,银行工作每天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难免会遇到误解或投诉,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客户的负责。
学习商务礼仪与服务礼仪培训则规范了我的言行举止,课程从仪容仪表、言行举止、沟通技巧三个维度展开:仪容仪表上,学习了员工的着装规范(男士西装平整、女士淡妆得体)、发型要求(长发需束起、不染夸张发色);言行举止上,练习了站姿(挺胸收腹、双手自然下垂)、坐姿(腰背挺直、不翘二郎腿)、手势(指引客户时掌心向上、不指指点点);沟通技巧上,掌握了“三声服务”(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十字文明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以及与不同年龄、职业客户的沟通方式(对老年客户用方言沟通更亲切,对年轻客户可推荐线上业务更高效)。让我明白“服务”是银行人最核心的职业标签之一。
分散实践:扎根一线,锤炼业务能力
结束集中培训后,我被分配至学孔支行工作,让我真正走出“象牙塔”,扎根在一线,在实际的业务办理中检验自己所学的成果、提升办业务的能力。乡镇网点作为银行服务“三农”与基层群众的前沿阵地,业务类型虽以基础柜面业务为主,但客户需求更接地气,也更考验服务的细致度与灵活性。刚到网点时,我被安排先熟悉环境,再跟随我的职业生涯的第一位老师——网点资深柜员徐芳姐学习。徐芳姐先带我熟悉了网点的布局、业务系统操作界面,以及常用凭证的种类(存折、银行卡、开户申请书、转账凭证等),并叮嘱我“柜面工作无小事,每一笔业务都要‘眼看、手点、口问’,确保账实相符、客户信息准确”等。接下来的一周,我开始从“看”转向“做”,在徐芳姐的指导下逐步参与基础业务办理:比如现金收付业务,这是柜面最基础也最考验细心的业务。起初办理小额存取款时,我会紧张得手忙脚乱,比如先操作再数钱这种容易出错的习惯、忘记核对客户身份证信息等。徐芳姐耐心提醒我“每一笔现金都要过两遍点钞机,收现要问清金额,付现要让客户当面点清”。经过多次练习,我逐渐熟练,后来能独立办理现金收付业务,并保持了良好的习惯。还包括存折与银行卡业务、转账汇款业务等等。
随着实践深入,我开始独立办理更复杂的业务,如开户销户、定期存款转存等。在办理开户业务时,我会严格按照流程审核客户身份证原件、填写开户申请书、联网核查客户信息,确保符合反洗钱要求;办理定期存款转存时,会提醒客户“当前利率情况”“提前支取的利息损失”,让客户自主选择转存期限。业务类型涵盖了乡镇网点常见的90%以上基础业务,从“新手”逐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准柜员”。乡镇网点的客户群体以农民、个体工商户、老年人为主,他们对银行业务的熟悉度不高,沟通方式与城市客户有明显差异。这段实践让我明白,柜面工作不仅是“办理业务”,更是“服务客户”,要学会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接受的方式提供服务。在网点实践中,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做业务”,更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做”,深刻认识到柜面操作背后的风险与责任。
总结展望:正视不足,明确成长方向
回顾这段经历,我在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上都取得了阶段性进步,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不足:一是对部分复杂业务(如对公业务、特殊业务处理等)的理解仍不深入;二是应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有待提升。接下来,我将从两方面继续努力:一方面,主动向网点前辈请教,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复杂业务知识,争取早日独立处理更多类型的柜面需求;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多观察、多总结,积累应对各类客户与场景的经验,提升服务的灵活性与专业性。未来,我希望能以更扎实的业务能力、更饱满的热情扎根岗位,为贵州农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