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加强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阅读次数:4780来源:交通银行遵义分行  作者:彭伟  2024年12月24日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讲诚信,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全力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诚信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讲道:“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鲜明提出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2024年3月,《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出版,其中第十部分“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文化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上“润物细无声”的指引和影响,力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切实做到诚实守信而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而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而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而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而不胡作非为,以此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脉,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强大支撑。

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文化建设特别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论述,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思考,为什么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诚信文化建设,如何加强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观。2021年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G20第十六次峰会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他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国与国之间要以诚信为根本,否则国际交往就会出现信任危机,国际社会就会出现信任赤字,最终会损害到所有国家的利益。儒家的典籍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前提是“正心诚意”。在几千年的历史之中,这种居庙堂之高的思辨与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结合在一起,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在传统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但对于诚信这个问题的阐释却比较一致。道家对人最高的评价是“真人”,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佛教文化强调“不妄语”,就是要言行一致守信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贯通了天道、人道,体现在做人、做事、从商、从政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择其要旨而言,“诚”即不自欺,做到表里如一,“信”即不欺人,做到言行一致。具体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诚信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尊重客观事实,不作假;人与人的关系当中,诚信要求人们信守诺言,遵守契约;人与自身的关系当中,诚信要求做人实在,不虚伪。

其次,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的强烈需要。诚信是可贵的,一个人人都讲诚信的社会,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而诚信又是稀缺的,不同年代的人们对于诚信的重视和推崇,恰恰说明诚信之光并不是总能普照人心。当代中国人甄别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能力各异,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体现在具体言行上也是千差万别。我们是现代的中国人,不是古代人,我们的社会是现代社会,不是古代社会,传统文化所映射的那些社会结构已经不复存在,传统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深刻改变,所以我们今天继承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要以新时代的眼界去解读古人,以今人之眼光开古人之盛宴,实现对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以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西方建立在个人主义体系之上的信用文化对我们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不可小觑。因此,我们要在批判性吸收合理借鉴西方信用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再创造,不能刻舟求剑,也不能固步自封。

在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有诚信文化,但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和发展史中更有诚信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历史伟业的进程中,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我们也融入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些对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提供了最直接的文化滋养。我们党是靠诚信赢得人民、赢得天下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庄严承诺,不负人民、砥砺奋进的卓绝行动,是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源泉。我们要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守正创新中形成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的诚信文化。

那么,如何建设新时代诚信文化,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呢?

要明诚信之大德。在国家层面,诚信是一种境界。新时代我们讲诚信应该讲什么?新时代讲“诚”,最大的诚就是对党、对国家的忠诚;新时代讲“信”,最大的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仰。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在政治上讲忠诚是诚信的大格局。行大道者,私德必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当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都能够做到讲诚信,那么这个社会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诚信文化建设水平必然会随之提高。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推崇的为商之道,也是金融活动中信守的最重要的原则。《徽商古训》强调:“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斯卖,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金融是信用发展的结果,信用是金融生存和发展之本,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和工具都离不开信用,比如货币发行、银行借贷、证券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离开了社会信用的支撑,金融就会寸步难行,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办好中国金融的事情关键在党。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关键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作为金融企业,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建设好金融文化,把“国之大者”作为建设诚信文化的重中之重,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要守诚信之公德。在社会层面,诚信是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于言而有信。诚信是社会交往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伦理原则,只有人人讲诚信,才会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诚信的文化氛围,才能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需要靠制度约束,更要靠道德自觉。作为企业,要深刻认识到诚信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把诚信做事、诚信经营作为一种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整个社会的诚信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重信守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活动中积累的道德观、经营观的重要体现。四川成都,交子金融博物馆,“千斯仓”钞版印样等展品,无声讲述着世界最早纸币“交子”的故事。北宋初年,成都已是内陆繁华的商贸中心,各地商旅云集于此。当时四川用铁钱,买一匹绢需要90斤到100斤的铁钱,携带不便。为破解“值轻量重”的难题,成都出现了经营铁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存款人把铁钱交给铺子,铺子用楮纸印刷纸券作为支付凭证,上面清晰标注了用户存放的铁钱数量,供其异地兑现,这种楮纸券即为“交子”。以信用为依托,一张张薄薄的纸券,成为蜀地商贸业繁盛的重要支撑。从商鞅“徙木立信”,到季布“一诺千金”,再到“交子”以信兴商,对诚信的重视与追求,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时代在变,但诚实守信始终是我们不变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百年老店胡庆余堂的故事阐释“坚守讲义守信的品行和操守”——“大堂内挂着的是‘戒欺’的牌匾,告诫员工牢记诚信经营;大堂外挂的是‘真不二价’的招牌,接受客户的评定监督”。对于金融行业而言,诚实守信更是安身立命、不断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干部员工恪守市场规则和职业操守,将诚实守信融入各项业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服务承诺。要发扬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精神,始终不做假账,诚实经营,珍惜信誉,不逾越底线。

要严守诚信之私德。在个人层面,诚信是一种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意个人道德修养。儒家文化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实际上要求个人在私人领域保持一种自律的状态。“诚之者,天之道。”诚信也是提升人格修养的必要途径。做到不自欺,对做事而言就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对于做人而言,就是表里如一,不二人。作为公民,要深刻认识到诚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不可逾越。

“人无信不立”体现在经济、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都应将“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扎扎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作为银行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坚守诚信之道,做到不夸大宣传、不恶意误导,在服务客户购买理财产品、选择贷款品种等时主动、客观、全面揭示风险,引导老年消费者“不乱投”,引导年轻消费者“不乱贷”,树立理性投资、理性借贷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守信用的民族和国家,一定会富强,一定会赢得国际的尊重。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不仅关乎美好生活,也是“国之大者”。让我们深刻领悟建设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以建设诚信文化为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新时代诚信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审:万远利
二审:宋健
三审:赵阿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