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因此,我们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从7月17日开始,赤水联社党委精心部署,各支部具体落实,通过集中收看和个人自行收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辖内党员干部群众认真收看,结合电视专题片内容,从自身改革工作实际出发,认真查找问题和差距,进一步明确工作着力点,抓实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每一年我们伴随着紧张和忙碌,收获着成功与喜悦,贵州农信已经走过了65年的风风雨雨。 回眸贵州农信发展历程,农信人有着太多的汗水与辛勤,有着太多的荆棘与迷茫,更有着太多的泪水与欢笑,但不管怎样,贵州农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系统、从弱小到发展,我们都坚定着信念一步一步走过来了。实现了业务发展和合规经营“双丰收”,正努力实现着“百年老店”的憧憬。
这个“百年老店”应该如何定位呢?我们赤水联社应该坚持怎样的一个发展模式?又应该怎样来打造我们赤水农信社的“百年老店”?我的回答很简单,但很难坚持做到。即是:服务“三农”、抢占城区;继往开来,方见初心。
回望,一切辛劳皆成记忆,一切汗水皆成微笑。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信合人,我们不会满足于昨天的成就,我们更期待明天的辉煌。于是在省联社的精神指示下,赤水联社必须在2017年成功改制组建赤水农商行。这是我们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做大负债业务,做优资产业务,做强中间业务,做好柜面服务;进一步开拓思路,改进作风,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全力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全力服务地方经济,走出一条务实进取、快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我们“百年老店”的打造之路。
如何打造呢?我个人归纳为十六个字:坚持传统,突破创新;匠心不灭,攻坚克难。
赤水联社组建赤水农商行,我们“改制”不改“姓”,我们依然“姓农”。农村信用社在“三农”中产生、发展和壮大,坚持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也是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的基本政治要求。我们信用社“靠支农化风险、靠支农求生存、靠支农求发展”,因此要继续做深做实信用工程、村村通、金融夜校等普惠金融,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找准市场定位。
“服务“三农”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但在服务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要升华、要突破。如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创新完善我们的助农脱贫攻坚流动服务站以及流动服务车等,加大科技的投入,以科技代替人力、以科技带动发展。
作为80后的一名员工、联社的一名中层干部,已经在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继承老一辈的优秀传统精神,同时还要培育新人、创新发展,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年轻员工虽然工作经验可能略显不足,但经验可以积累,而“年轻”正是他们的优势,年轻人敢攻坚、敢克难,勇锐盖过了怯弱,进取压倒了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在赤水联社改革的大潮中可以执先发之牛耳、举领航之云帆,用罡劲之风吹散因循的思维与陈旧的工作方式,在经营机制、金融服务上不断创新,这正所谓:醉生梦死谁成器,破马长枪定乾坤
赤水联社员工现在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可谓是个年轻的团队,我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多培养年轻人。怎么培养?就是多给他们机会、多给他们平台,这样才能多锻炼、多成长。比如:赤水联社的职工大讲堂、支部相关活动等,积极鼓励年轻员工参加,让他在这种氛围下多锻炼。再者,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不一定自己能力与经验要有多强,只要懂得信任员工、懂得放权给员工、懂得珍惜员工,团结比自己更强更有经验的员工,从而达到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目的,提升整体的价值,最终会达到1+1》2的效益。
“老马识途”这句成语很好的概括了农信社的老员工特点,他们在农信社辛勤付出、默默耕耘;如果说年轻员工是赤水联社的未来,而老员工则是农信社的奠基石和缔造者。正是他们辛勤耕耘出了这农信社60多年的成绩与辉煌,才有了我们今天改制组建农商行的可能。正是他们拨弄着铁算盘、书写着铁账本、遵守着铁规章,言传身教,薪火相传,才能让农信社发展壮大。
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贵州农信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专题片的观看学习中,意义不在于全面吸收,只要在观看中学到、悟到一点有用的东西即可。大道理、大理论我们可能都懂,而最难的却是“动起来”,大家可能都清楚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不动不行怎么体现,不干不用怎知对错?所以,金融江海大潮中,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继往开来,方见初心,全体信合员工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