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界上有过三个苹果,一个长在伊甸园里面,被夏娃偷吃了;一个掉在了牛顿的头上;还有一个则握在乔布斯这位极具创造力的天才手中。
2011年10月6日,美国苹果公司官方发布讣告:“苹果已经失去了一个有远见的和创造性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位了不起的人。那些已经有幸认识和工作与史蒂夫我们失去了一位亲爱的朋友和一个鼓舞人心的导师。史蒂夫留下的公司只有他能建成,他的精神将永远是苹果的基础。” 这位极具天赋的创造者,在他最后“一滴血液”铸成的精华----iphone 4s发布会的第二天悄然流逝,留给了世界无数的扼腕与叹息。
消息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开。在Twitter上,乔布斯的死讯以每秒约1万条传播,相当于本·拉丹死时的两倍;在美国,人们涌向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的乔布斯住所,用鲜花、涂鸦和咬掉一口的苹果祭奠这个“伟大的朋友”;在欧洲和日本,年轻人成为哀伤的主角,他们举着显示乔布斯遗像的iPad走上街头;就连宿敌微软和Google,也历史性地降下半旗和推迟新品发布来向这个最让人头疼的对手致敬;在中国,微博用户以6000多万的转发为这位传奇大师谢幕惋惜。
在乔布斯逝世近五年的今天,人们不断深思中国何时才能出现自己的史蒂夫?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络版发表署名帕诺斯·穆都库塔(Panos Mourdoukoutas)的文章称,中国之所以出不了自己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儒家文化使然,另一方面则源于当前经济体系的缺陷。
诚然,中国现在的经济体系存在缺陷,但并不足以影响杰出企业家的产生。所谓乱世之中方显真英雄,中国也不乏有令人瞠目的商业佼佼者。史玉柱-上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这位从安徽怀远县走出的农村娃,在30岁时跻身中国财富榜第八位,却也在一夜之间负债2.5亿,又凭着自身敏锐独到的市场触觉再次崛起。在2010年6月15日,史玉柱参加名人时间拍卖,他的三个小时时间最终以1899999元的高价成交。在他的身上我们隐约看到了乔布斯的影子:他们都曾少年得志也都大败而归,然后令人大跌眼镜地重新站起,破后而立!乔布斯被认为是用卓越的设计和品位征服了大众,而同样征服了大众市场的史玉柱采用的手法则被认为是缺乏品味和滑稽的,例证是他的保健品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啊,收礼只收脑白金”,不要告诉我,现在你的脑袋里面没有出现两个可爱的老人跳着怪异的热带草裙舞。不难看出,中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磨砺器,诱发了人们的潜在技能,更何况世界上本没有一种完美的经济体制,但伟人与奇迹却一直存在。
然而中国儒家信徒的心态允许成功的商人将利润投资于土地,成为地主阶级。土地归国有的规定,使得拥有资本的中国地产商们得到部分地方政府的支持,强拆强占事件屡屡发生,但老百姓们能做的除了含泪搬离流离失所、殊死抵抗成为钉子户就只有等着菩萨的保佑了。看到了投机契机,资本家们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行业,哄抬炒高房价。一时间,“地王”、“地产大亨”层出不穷,充斥着人们的视听,随之而来的物价的几度飞涨。社会环境的导向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这时的社会哪还会关注什么创新创造,作为最具有活力与创造力的“8090”们,纷纷加入地产金融行业。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缺乏了良好的自身的定位,再远大的目标似乎都只是镜花水月。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和财产分配问题也极大的影响着中国人。由于中国遵循公平的继承模式,将家庭财产分配给所有的儿子,减轻了后代追求独立创业或商业机遇的压力,近来,中国国内出现的多起炫富门事件表明对于“富人们的后代”,政府似乎太过仁慈了。较之而言,各传统经济强国美国、英国、德国均有高达40%-70%的遗产税,虽然各国在起征点及征收率上均有差异,但这也让富二代们深知自己的处境。有句玩笑话,如果自己连遗产税都交不上那还有什么资格继承呢?
教育理念上,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说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显示出中国的教育是一个对人的“器化”的过程。无论哪种形式的教育他们总有一个模板,这个模板可以是一个培训计划,一套样卷,别人的孩子甚至是邻居的房子。他们引经据典,列举“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例子,强调孟母培养出了儒家文化的大师孟子;岳母培养出了中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人随之彻底物化,变成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中国父母认为,教育就要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对自己的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认为一生快乐远远胜过一时的快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在孩子3、4岁时,就要求孩子背唐诗、宋词,背乘法口诀,还经常骄傲地展示给亲属、朋友,听说钢琴能开发左脑,就逼孩子每天练,而不管孩子自己是否喜欢,听说“奥数”能够提高激发潜能,便一窝蜂的将5、6岁大的孩子送进专业培训机构,不管懂不懂能不能,总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校的教育也重在培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考试的分数决定了这个孩子是否听话,也决定了孩子的聪明程度。中学教育一味强调升学率,大学教育则过多偏重就业率。按人头计算的教育补贴政策掀起了一波高校的扩招狂潮,本应个性化发展的大学教育越来越走到了边缘。
在年幼的时候,孩子无疑都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但不同的是,中国的孩子跌倒了,父母会立刻哄孩子,对着地板大叫,使劲地拍打地板还念念有词:都怪地板,打死你。而美国的家长,则会等孩子自己爬起来,然后心疼的告诉他以后走这里的时候要小心。中国的老师会告诉学生:这个是标准答案,天空是蓝的,月亮是弯的。美国的老师更倾向于告诉学生:天空可能是蓝的,月亮也可能是弯的。
与中式的“模式化”教育相比,美国的“散养”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发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圈养”长大的孩子温顺、乖巧、听话,同时也刻板、拘谨、缺乏活力、也有可能缺乏创造力。他们以父母作为榜样,老师所教授的就是标准,在不断的模仿中丧失自我;“散养”长大的孩子活泼、独立、自由、奔放,尤其是富有创造力。既尊重老师和父母,更敢于挑战老师和父母,因为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又有与时俱进的社会环境,有来自不同领域的新知识,这可能是老师和父母都未曾接触和了解的。“散养”长大的孩子在获取更多的知识后,往往走在父母、老师、时代的前列,成为可以引领时代前进的人才。
大学第一年便毅然选择退学的乔布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眼中无疑是不可理喻的,顺利拿回自己的学费后选修的文字设计课程,却让后来的“苹果”有了一件绚丽的外衣---多变美观的文字格式。对于宗教的信仰更让他体会到了哲学的神奇,和追求极致完美的固执。有勇气有想法,这也许才是一个成功者具有的特质。
在虚夸的舆论环境下,浮躁的中国年轻一代将目光锁定在就业、赚钱、成名上,金融经济类成为热门大学专业,一夜暴富的念想使得博彩业异常活跃,一朝成名的追求扭曲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乔布斯固然是一个商业鬼才,强横的商业直觉和市场定位是他成功的辅助,然而342项的专利发明显示出其专业基础和应用实践能力的过人之处。电子计算机行业,无疑是一个对专业技术要求严苛到变态的行业,且不论复杂的应用程序,光是一连串的软件代码也非外行能够轻易掌握的。“没有精钢转,就不要揽着瓷器活”过硬的基础知识是多样化创新的磐石。当然,如果没有沃兹尼亚克(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Stephen Gary Wozniak),美国电脑工程师,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也不会成就今天的史蒂夫。人才的完美结合似乎比寻找或者培养顶尖人才更加有效。
仿照甚至复制乔布斯,不少中国人提出这样的想法,在我看来这实在过于滑稽。再观史蒂夫的一生,出生被父母遗弃,创业被同伴背叛,而正当意气风发时,上帝又给他开了一个玩笑——胰腺癌,然而他八年的抗癌历史和敬业精神足以媲美他惊世骇俗的完美设计。有人说乔布斯是为工作而生的,应为他“名中注定”-----乔布斯(jobs),有人说他是一个严厉的独裁者,但却使员工们工作满意度达到近九成。无论是拥有342项专利,或是迪斯尼公司的最大股东,亦或是苹果公司CEO,这位“民营企业家”体现出的个人特性与人格魅力始终都是真我的一种展现。 有一点需要明确,所有人生来就具有绝妙的挥动旗杆的直觉,这是无法被传承或者学习到的,需要每个人自己重新寻得它,“山寨”太久了的中国也该醒醒了。
中式的“乔布斯”,不是上几堂管理课,弄几个培养计划就能简单产出的。而中国需要或许不是乔布斯,可能他是“里布斯”或者“路布斯”。要知道在中国从来都不缺乏睿智的人才,也不缺乏狡黠的精英,更不缺乏无限的创造力,缺乏的撞破南墙也不回头的勇气,和追求与实践的低起步高热情。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有了定位才不会在茫茫世界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