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协调服务 > 中小企业融资

绥阳空心面:千年“银丝”舞黔北,一碗匠心承古今

阅读次数:23来源:农业银行遵义分行  作者:郑晓静  2025年11月18日

在北纬30°,一缕缕细若游丝、晶莹剔透的“银丝”,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散发着令人心醉的麦香与温情。它不是金银,却比金银更珍贵;它细如毫发,却内蕴乾坤。这便是承载着悠悠岁月、凝聚着世代匠心的传奇——绥阳空心面。

一缕银丝,千年传奇:舌尖上的历史回响

“条条银龙游绿水,颗颗油珠泛玉波。阵阵清香扑鼻来,长长口涎牵线落。”这诗句不仅道出了空心面的形色之美,更唤醒了深藏于味蕾的历史记忆。相传,唐朝末年,绥阳县城附近的保林村便已经开始生产空心面。经过数十代人的不断探索与技艺改进,空心面的工艺日趋成熟。到了宋代,空心面已走向市场,风靡华夏大地,甚至引起了皇室的关注。元明清时期,它更是化身为珍贵的贡品,承载着黔北的骄傲,献于天子案前。清朝咸丰年间,绥阳县洋川镇黄家塆的进士张昭,时任北京宛平县令,每年都会从家乡运送数担空心面进献咸丰皇帝。

198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名产》一书中记载:“绥阳空心面在元朝时就远近闻名。”1988年,绥阳空心面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因其独特的工艺和对人体的多种功效,荣获银奖,是对其独特工艺与养生价值的至高认可。2022年3月,其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缕穿越千年的“银丝”,在新时代的文化殿堂中熠熠生辉。

72道春秋,心手相传:一碗面里的天地匠心

绥阳空心面之绝,在于其“空心”之奇。面条中通外直,宛如精雕细琢的银丝微管,晶莹剔透。这神奇的“空心”,非机器所能轻易造就,而是源于72道繁复工序的极致淬炼。这是一场与时间、与自然、与内心对话的修行。

从科学配料起始,便注入了匠人的灵魂。上等面粉是骨架,当地清冽甘甜的山泉水是血脉,而盐,则是赋予其灵魂与“空心”奥秘的关键。更令人动容的是,这配料环节,常需夫妻同心,讲究“心平气和,情感交流”,因此空心面也被当地人深情地唤作“情感面”。

开面、盘条、上筷、分面、晾晒……每一道工序都如同指尖上的舞蹈。“麻、拉、赶、挑、压、分”,动作看似简单,实则要求匠人手法如行云流水,力道拿捏分毫不差,全凭经年累月沉淀的肌肉记忆与心手合一。唯有如此,才能成就那“中空贯通”的神奇结构。这结构,使得面条在滚水中久煮不烂,入口时劲道爽滑、软绵有韧,如同在舌尖轻盈起舞。吸饱了浓郁汤汁的“银丝”,带着山野的清芬与匠人的体温,瞬间唤醒沉睡的味蕾,令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一碗下肚,是口腹的满足,更是对千年匠心无声的致敬。

守正创新,“张氏贡面”的时代华章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薪火相传,更在于与时俱进。绥阳空心面的传奇,正由一代代像张永飞这样的传承人,执笔续写。

“张氏贡面”,这个始于1746年(清乾隆年间)的品牌,承载着近三百年的荣光与技艺。作为第九代传人,张永飞已在面香萦绕中耕耘了二十余载。2015年,他创立绥阳县张氏贡面食品有限公司,肩负起家族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在农行绥阳县支行的金融活水滋养下,张永飞大胆挥毫,书写创新篇章。他不仅扩建了现代化厂房至5000余平方米,更投入资源潜心研发新品。在坚守核心手工技艺这一非遗灵魂的同时,他敏锐捕捉现代人的多元口味需求,巧思妙想,将山药的温润、胡萝卜的明艳、葛根的清雅、蔬菜的鲜嫩、苦荞的醇香等自然精华,巧妙融入传统配方,开发出30余种风味独特的空心面,让古老的“贡面”焕发出缤纷的现代生机。

销售网络也从绥阳的4家自营门店,织向更广阔的天地。如今,“张氏贡面”的身影活跃在乌江寨的吊脚楼旁、十二背后的秘境深处、双河溶洞的奇幻世界等热门景区,入驻了超过100家超市与副食店,其美味香飘省外多地。年产量700余吨,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数字背后,是传统技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稳健前行的有力证明。

“我们要让这缕穿越千年的‘银丝’,不仅走出绥阳,更要飘香世界,让全球的食客都能品尝到这份来自北纬30°的独特美味与不朽匠心!”张永飞的愿景,铿锵有力。这不仅是产业的蓝图,更是对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诠释。

绥阳空心面,这缕中通外直细若游丝的“银丝”,是时光淬炼的结晶,是匠人精神的化身。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承载着岁月的温情与文化的密码;它向创新的未来奔去,在传承中蜕变,在坚守中绽放。当非遗遇见时代,当匠心拥抱创新,这碗穿越千年的“空心”面,便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更成为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在新时代的餐桌上,在世界的舞台上,焕发出夺目的时代光彩。它无声地诉说着: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技艺的根脉深扎于沃土,让创新的枝叶蓬勃向未来天空。

一审:万远利
二审:宋健
三审:赵阿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