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县花坪街道每逢赶集日,总是人潮涌动,这也是凤冈农商银行花坪支行营业大厅最热闹的时光。
主角是一群老人,他们衣着整洁,手里或许拎着一个陈旧的布袋。他们不急于办理业务,而是像赴一场老友的聚会一样,在营业大厅的座位上坐下,彼此打着招呼。
“老李头,来啦!”
“来了,上个集就说好今天取点钱的。”
他们口中的“业务”,有时简单得令人动容——或许只是查询一下存折上最新打印的一行余额。当那串黑色的数字映入眼帘,他们脸上舒展的皱纹,流露出一种纯粹的满足与安心。那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他们风风雨雨一辈子积攒下来的“晚年底气”,是实实在在的踏实感。
或者什么业务也不办,他们只是慢悠悠地走进来,穿过排队的人群,走到熟悉的柜台前,对着里面的柜员笑着点点头,唤一声“小妹,今天上班啊”,得到一句“叔,来赶集啦?”的回应后,便像完成了某种重要仪式,心满意足地转身离去。这一声招呼,是他与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之间,一次确认彼此存在的温暖连接。
而有些“业务”,藏在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里。几位老人会约好,每人从养老金里取出两百元,作为老人牌局的“欢乐基金”。牌局或许就在某家的院子里,几杯清茶,一副磨损的纸牌,能消磨掉一整个下午。取钱,这个看似寻常的举动,在这里被赋予了隆重的仪式感——它是这场每周欢聚的“入场券”,是维系彼此情谊的纽带。
当业务办完,这场“茶会”的余韵才开始真正弥漫。有老人捏着刚取出的钞票,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到银行对面的杂货铺,花一两块钱沽上一杯清冽的散装白酒。他就站在店门口,与偶遇的老友就着这杯微醺,将集市的见闻、田里的庄稼、远方的儿孙,都泡进这慢悠悠的家常里。直到日头偏西,才咂咂嘴,带着一身酒意与暖意,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
花坪支行的营业大厅,奇迹般地变成了老人们生活的枢纽。他们在这里交换信息,维系情谊,确认价值,然后带着从这里汲取的些许温暖,继续面对或许有些孤寂的日常。
柜员机的叫号声、点钞机的沙沙声、大堂经理的请茶声,与老人们的低声谈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和谐的生活画卷。你若细看,会发现他们眼神里有一种光,那是一种在被社会需要、在被规则接纳时才会焕发出的光彩。
这熙熙攘攘的营业大厅,又何尝不是一面映照出中国乡村养老现状的镜子。它既照见了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也照见了精神世界的渴望。他们聚在这里,是在用一种最朴素的方式,对抗着生命晚景的冷清与寂寞。那一声招呼,那支取的现金,那一杯散酒,都是他们主动为自己生活注入的一点盼头与波澜。
没有精致的茶点,没有悠扬的乐曲,但这却是一场每周如期而至的“茶会”。它以存折为请柬,以叫号声为序曲,在人来人往的大厅里,冲泡着一壶名为“陪伴”的最暖人心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