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红军长征来到遵义。连续征战、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得到了3个月以来从未有过的12天休整,而有一个人却要比平时更加忙碌,他要立即筹集物资、改善部队的给养、发动群众开展经济等工作。这个人,就是毛泽东主席的亲弟弟,苏维埃国家银行首任行长,我国红色金融事业的奠基人——毛泽民。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要购买物资,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使用在江西瑞金发行的货币,另一种是直接用携带的银元。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很难实现。一是当地人一开始不认可红军发行的纸币,二是红军的银元很紧缺,只有在特别紧要的时候才会动用。
到遵义的时候,为筹集物资,打开市场,保障供给,毛泽民领导下的苏维埃国家银行在长征途中第一次发行了货币。毛泽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国家银行从军阀和土豪手里缴获的布匹、香烟和食盐等物资,平价向群众销售。但是要买这些平价的商品,必须使用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就为国家银行在遵义推行国家货币打开了渠道。
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换到货币,苏维埃国家银行在遵义城内设立了十几个兑换点,确保当地百姓能够兑换。
苏维埃银行行长毛泽民,每天都亲自挑着大洋,到兑换处去让群众兑换苏维埃币。因为苏维埃币很有价值,老百姓都愿意使用苏维埃币。遵义当地的老百姓都说:“红军好,不坑人,红军票,很值钱。”红军不仅买卖公平,而且纸币兑换完全兑现,大小商人都十分满意。
当时的卫生部长贺诚,就把遵义市区丁字口太平洋药房的药全部买下来。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通往长征最终胜利的途中,受伤的红军战士治疗时都还在使用遵义买的这些药材。
为了使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在红军离开后不受损失,中央红军离开遵义转战川南前,苏维埃国家银行仍然按照1:1的比例,用银元、食盐等物资换回人们手中的国家纸币。
毛泽民和负责兑换的干部一直坚持到所有部队都撤走、国民党追兵枪声四起的时候,才最后撤离遵义城。
苏维埃国家银行参加长征的在编人员14人,途中牺牲6人,出发时候的200余名运输队员,到陕北时仅剩10余人。他们或战死,或饿死,或冻死,或累死,或被雪山草地吞没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长征路上,留下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诚。
这样的一支金融队伍,信念坚定,廉洁奉公。到达陕北后,毛泽民和剩下的8位同志把所有的资产核对一遍,一分一毫都没有丢。
纵览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伟大岁月,清廉金融文化扎根红色基因的血脉业已绵亘百年峥嵘岁月,一路沧桑,一路绚丽。
革命战争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深受市场乱象盘剥之苦,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建属于人民大众的清廉金融事业。创建人民专属银行,发行新型货币,成立信用合作社。在1932年到1934年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苏维埃国家银行、中央造币厂、国家银行金库等红色金融机构,为支持党的军事斗争,维持中央政府财政需要,支持根据地经济发展以及改善根据地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党中央潜心推行清廉金融政策,自上而下秉持清廉的工作作风,一顿饭少吃一个菜,衣服破了缝好再穿,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营钱庄。面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商人囤积居奇,人民群众陷入恐慌,党中央打赢上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住了经济战线,并逐步建立起新中国统一的金融体制。1952年实施“一五”到1978年改革开放,经历“大跃进”时期、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我国金融事业历经坎坷,在曲折中前行。在这一时期,以南汉宸、顾准、胡景沄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严于律己、勤政廉洁的金融家,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奉献一生,激励着无数金融人奋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构建大幕拉开,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功能发挥较好、市场化程度持续提高、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的金融体系。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欺凌、战乱摧残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建立具有民族独立性且具有制度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奇迹,也是国际金融发展中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一过程中,清廉文化传承和建设,坚持持续强化监管,是实现这一伟大创举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建立和完善了与金融业经营运作、监督机制、风险防范等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逐步实现了金融活动、金融风险的监管全覆盖,保障了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
深刻领会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必须长期抓好的重要政治任务。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行业具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丰富等特点,金融领域对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2025年,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已近一个世纪。截至2024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95.59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59.58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308.38万亿元。90多年过去,我国的金融事业早已今非昔比。
毛泽民为党的金融事业奋斗一生,始终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他常说:“不能乱花一个铜板,领导干部要带头艰苦奋斗。我们是为工农管钱,为红军理财,一定要勤俭节约!”。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金融是国之重器。金融业始终要保持红色金融的清廉底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清廉底色矢志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