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我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斗争已走过波澜壮阔的十年。作为遵义汇川黔兴村镇银行营业部的一名反诈专员,我既是这十年征程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在日常与诈骗分子“隔空较量”的一线,守护好每一位客户的财产安全,特别是筑牢老年群体的防诈“安全网”,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我愿分享我的工作点滴与思考,讲述其中的警示、感悟与收获。
一、 敏锐拦截异常开卡,斩断诈骗链条的“帮凶”
2025年6月5日上午11时20分左右,两名年逾七旬的女性客户陈某某与王某某结伴而来,要求开办银行卡。她们均为个体工商户(一家保健食品经营部与一家健康管理工作室的经营者),并出示了营业执照原件,声称开卡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支持乡村振兴,支持村镇银行”。然而,在例行询问开卡用途、预期交易规模及资金来源等关键信息时,二人却表现出乎寻常的抵触情绪,语焉不详且不愿配合,只是执意要求开卡。尽管我们告知其经营地与居住地均离我行较远,附近也有其他银行机构,她们仍以“我行信誉度高”为由坚持。结合其年龄、行业特性(易被投资理财、保健品诈骗盯上)及异常行为,我们高度怀疑其开卡目的并非所述经营所需,可能存在出租、出借银行卡或被诱导参与诈骗活动的风险。鉴于当时客户情绪较为激动,为防止冲突升级并更好地收集信息,我们在履行必要风险提示义务(明确告知不得出租出借出售账户及涉诈法律后果)后,暂为其办理了开卡,但同时立即启动风险管控措施,对账户采取了限制非柜面交易的管控措施。随后,迅速将此异常情况分享至辖区内银行网点交流群,提醒同行工作人员共同关注。果不其然,当日下午2时许,其中一位客户陈某某独自出现在我行南京路支行,要求办理100元现金存款。工作人员在耐心与其沟通,试图核实资金用途时,客户表现出极强的不耐烦,声称“自己的钱,想存就存”。细心的同事在指导其操作时,敏锐地注意到其手机界面显示安装有一款名为“人民资产”的APP,且微信聊天记录中有一位备注为“陈某某B”的联系人,对话内容全是字母与数字组合链接。经快速核查,确认“人民资产”APP实为已被多方通报的虚假投资理财诈骗平台。这些迹象强烈指向两位老人极可能已陷入诈骗圈套,开卡行为疑似受他人指使,准备用于非法用途。事态紧急,我们立即联系辖区派出所,将前后情况详细反馈。民警迅速介入,与客户取得联系并上门进行劝阻。最终,在银行与公安的联动下,成功阻断了这两位老人进一步深陷诈骗陷阱的风险,预防了其账户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和法律风险。
二、 慧眼识破“国家级”骗局,守护老人的荣誉与安宁
2025年6月10日,一对老年夫妇步履蹒跚地走进我行营业大厅。老先生在柜面要求取款,但其账户余额不足。办理过程中,他喃喃自语,提及稍后“国家”会给他转入一笔2000元的“赞扬款”,以表彰他“为国家做出的杰出贡献”。这立即触动了我们的反诈神经。我立刻上前,温和地与老人交谈起来。老先生情绪略显激动,自豪地讲述了自己年轻时作为农业专家,为遵义地区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推广立下过汗马功劳,并小心翼翼地展示了一份1987年由遵义市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已泛黄的证书——这是他一生荣光的见证。然而,这份本该受人敬仰的荣誉,却被不法分子利用。据他描述,是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一个内容全是对国家有杰出贡献褒奖的视频,宣称也要给予他此类奖励,现需提供银行卡号及个人信息即可领取。自己已接到“马云”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打来的多个催促电话(尽管手机里已找不到相关视频痕迹)。听着老人的叙述,我心痛于骗子利用老人对过往荣誉的珍视与社会认同的渴望实施精准诈骗。我耐心地坐下,用了近半小时的时间,细致地为他剖析此类骗局的常见手法:利用名人效应、伪造国家机关或权威媒体背景、以“奖励”“补贴”“退税”等名目诱骗他提供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最终目的就是盗刷资金。我向他解释,真正的国家奖励发放有着严格、公开、透明的程序,绝不会通过陌生电话或来路不明的网络链接索要个人信息。渐渐地,老人眼中的热切期盼转变为清醒后的后怕。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连连道谢。我们随后联系上他的女儿,对其进行了反诈知识普及,提醒家人多关心长辈的信息安全,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警惕陌生来电和网络不实信息。老人最终承诺,不再轻信此类信息,并将加强防范意识。望着他们相互搀扶离开的背影,我深感欣慰,这不仅是为他们避免了可能的经济损失,更是守护了一位老人晚年的尊严与宁静。
三、 走出柜台,织密全社会反诈防护网
银行网点是反诈的重要阵地,但绝非唯一战场。我们深知,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将反诈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才能更有效地挤压诈骗分子的生存空间。因此,我和同事们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主动将反诈宣传的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走进校园,为莘莘学子带去“开学反诈第一课”。针对青少年群体易遭受的“游戏账号交易”“刷单返利”“冒充明星粉丝群”等骗局,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真实案例,揭秘诈骗套路,引导学生们提高网络辨识能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信息安全。我们深入社区,用拉家常的方式,向社区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普及“养老服务”“以房养老”“投资理财”等常见骗局的识别技巧,耐心指导他们下载和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反复叮嘱“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原则,用心守护他们的“养老钱”“保命钱”。前有《孤注一掷》的现象级爆发,它让“反诈”成为了街谈巷议的话题。现有抖音博主“反诈老陈”的破圈效应,与连麦者聊他们的经历,让网友感受到诈骗就发生在普通人身边,不是新闻里的遥远故事。影视作品与短视频平台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反诈热潮”,使反诈宣传演变成了一场深入流行文化、触达亿万民众的全民运动,让宣传本身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
四、于细微处见真章,以恒心守初心
反诈是一场需要持久耐力、广泛协作和深厚同理心的斗争。诈骗分子的话术不断翻新,利用人的善良、荣誉感、投资获利心理乃至亲情进行包装,极具迷惑性。作为扎根基层的村镇银行员工,我们身处这场斗争的前沿哨所。我们的价值,不仅在于熟练的业务操作,更在于一份“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敏锐,一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警惕,以及一份“不怕麻烦、多问一句”的责任心。面对各类客户,尤其是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耐心、关心和同理心。十年的反诈斗争,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人心的守护。我深切体会到,反诈工作绝非单打独斗,银行机构与公安机关、社区、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建立的联动协调机制至关重要。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精准劝阻、广泛宣传,形成了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强大合力。持续、深入、接地气地开展反诈宣传更是治本之策,要不断创新方式,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和形式,将防诈知识深入人心。展望未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将继续坚守在我的岗位上,秉持金融为民的理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风险识别能力,不仅守好银行这道“闸门”,更努力当好反诈知识的“播种机”,用心用情讲好反诈故事,传递反诈强音,为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守护好百姓的“钱袋子”、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反诈十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每一份警惕,每一次劝阻,每一次宣讲,都是在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