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电信诈骗”于我而言,是新闻里一闪而过、仿佛与日常生活绝缘的陌生词汇。但仔细回想,才发现诈骗如同隐匿在暗处的幽灵,以各种伪装悄然渗透进生活的缝隙。
儿时,笨重的电视机里频繁插播着猜谜中奖的广告,主持人极具煽动性的言辞,让笃定能猜中谜底的我,拿起电话反复拨打,却始终无人接听。直至最后才惊觉,谜底竟是我的话费在不知不觉中被耗尽。还有那走在路上突然响起的“警察局”电话,声称我涉嫌犯罪,需点击链接核实,若非网络卡顿,我差点就掉入“陷阱”。这些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诈骗并非遥远的传说,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事实。
初识反诈的几年间,诈骗形式多为中奖短信、熟人冒充等。小区门口虽贴上了防骗提示,但墨迹斑驳,需费力辨认,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社区民警老李拿着喇叭讲解案例,台下听众却寥寥无几,大家总抱着“我不会被骗”的盲目自信,直到身边人因“网购退款”链接险些泄露银行卡密码,我们才如梦初醒,意识到骗局在不断升级,而我们的防范意识却还停留在原地。
时光流转,我见证了反诈宣传的悄然蜕变。传单变得图文并茂,社区开设了反诈小课堂,民警用真实案例生动讲解。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不耐烦到认真聆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了解。2018年,派出所推出反诈APP推广活动,刚高中毕业的我帮家里亲戚安装注册时,伯父还嘟囔“多此一举”。然而一个月后,APP提醒避免了一场“投资诈骗”,那一刻,伯父脸上的庆幸让我深刻领悟到,防范意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实践中筑牢的。
2020年后,诈骗手段愈发隐蔽和多样,冒充公检法、刷单兼职、虚拟货币投资等新花样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反诈力量也在飞速成长。国家反诈中心成立,大数据预警拦截成为现实。我的角色也从受益者转变为参与者:家族群里,我转发最新骗局解析;朋友接到可疑电话,我会多问几句;遇到客户着急转账,我会帮助客户冷静分析。站在曾经听讲的位置向他人讲解,我才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艰辛与重要性。
2022年成为了金融工作者以后,避免客户被骗也成了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课题。进入银行工作的前期,那时的诈骗还停留在相对粗放的阶段:假冒亲人求助、中奖诈骗、冒充公检法……手段单一却有效。我记得一位中年人执意要求我们给他汇款到一个号称“投资老师”的账户中,看到他手机里密密麻麻的投资炒股软件,加上怎么都关不掉的广告弹窗和微信聊天记录,我们断定客户被骗了,可是任凭我们怎么劝说他都不听。最终我们不得已采取了“拖延战术”——以系统故障为由请他次日再来,同时联系其亲属并请求民警上门劝阻。第二天来时他带着儿子的电话录音,这才相信那是诈骗。那一刻,我既感到欣慰,又深感无力:金融反诈不能只靠拦,更要靠防。
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群体,面临的诈骗风险也不同,为了避免群众碰到五花八门的诈骗手段,我们录制金融反诈宣传视频到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喊着朗朗上口的反诈宣传语走进客户家中,举办金融反诈小剧场进入学校……
同时,推行“精准反诈”:对老年人,我们重点讲解“保健品诈骗”“养老投资陷阱”等针对老年人的骗局,教他们如何与子女商量再做决定;对学生群体,我们着重揭露“校园贷”“刷单诈骗”等陷阱,培养他们理性的消费观念和财务意识;对企业财务人员,我们组织专场培训,讲解“冒充老板诈骗”等专业骗局,提升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
经过不断的努力,反诈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最直观的变化是:来网点咨询可疑电话的客户多了,紧急拦截诈骗汇款的成功案例多了,群众的反诈意识明显提高了。更让我们欣慰的是,许多曾经受过骗或者差点受骗的群众,现在主动加入反诈宣传队伍,用自己的经历警示他人。这种“传帮带”的效应,让反诈知识形成了良性传播。
十年一瞬,反诈从单向宣传走向全民互动。从粗糙的传单到精准的短信提醒,从线下讲座到线上直播,从个人警惕到技术赋能,变化天翻地覆。而我也从懵懂的潜在受害者,成长为有防范意识和传播能力的反诈志愿者,这条路没有终点,诈骗手段也在“进化”,反诈工作也需不断升级。反诈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成功拦截受骗资金都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反诈之路,道阻且长,只要越来越多人愿意成为反诈路上的同行者,我们就能织起一张坚实的防护网。下一个十年,我仍会是这场持久战的参与者,因为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是我们对时代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