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扎根乡镇的农商银行基层员工,我深深体会到,“人熟地熟情况熟”的本土优势与“灵活、方便、快捷”的服务特色,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日复一日的走村入户中,我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打动客户,让农信服务成为乡亲们最信赖的“金融靠山”。未来,我将继续以“泥土气”和“人情味”为纽带,在存贷营销、风险防控、服务提升等方面精耕细作,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脚下沾泥,用“走心服务”浇灌业务沃土
作为一线员工,我深知“坐在柜台里等不来客户,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听到真实需求”。过去,我和同事们通过帮农户算账、教商户用手机银行、为小微企业、商户主送服务上门,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地熟”优势,让金融服务更贴心、更精准。
做实“网格化”服务。把包片区域划分成“责任田”,我和同事们严格执行3+2工作制度,每周至少3天上门走访农户和商户,动态记录每家每户的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比如,春耕时主动上门为种烟大户办理“惠农金叶贷”,秋收时帮种养殖大户联系销售渠道回笼资金;对集镇上的小超市、理发店,定期送上“零钱包”服务,解决零钞兑换、存款不便的难题。
创新“有温度”的营销。在村里,我们和大爷大妈唠家常,耐心教他们识别电信诈骗;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我主动加微信,随时解答贷款政策问题。前年,我通过帮养猪大户老黄设计“饲料采购+贷款还款”计划,让他顺利扩大了规模,后来主动成为了我们农商行业务的“宣传员”。这种“口碑营销”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以情护航,用“柔性沟通”守好资产质量
风险防控不是冷冰冰地催收,而是设身处地为客户想办法。我始终相信,只要真心实意帮客户解决问题,他们一定会把“守信”放在心上。
提前介入,化风险于未然。我们支行管理的片区内,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基本集中在桥梁建筑行业,近两年受经济环境影响,资金难以回笼,我和同事发现后第一时间帮这类客户申请了贷款展期或者变更还款计划,并对信用好、资质好的客户继续提供信贷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件事让我明白,风险防控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行动”。现在,我养成了定期回访的习惯,遇到客户生意不顺,就主动帮忙分析原因、找对策。
用“乡土智慧”化解难题。在清收不良贷款时,我常邀请村支书、乡贤一起上门调解。比如,常常有客户因家庭矛盾拒绝还款,我们通过与客户的配偶和子女沟通,最后用“亲情牌”促成和解。对暂时困难的客户,我会协商“分期还一点、有钱再补上”的灵活方案,而不是强硬施压。
以学促干,用“工匠精神”打磨服务本领
作为青年员工,我深知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让服务更专业、更高效。
在实战中提升能力。每次遇到复杂的业务场景,我都会记录下处理过程和客户反馈,事后和同事复盘优化。比如,如何用通俗语言解释“LPR利率”,怎样帮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填单据,这些经验都是在一次次实践中积累的。我还主动参与支行的“情景演练”,模拟客户投诉、紧急放款等场景,提升应变能力。
把客户满意当作最高标准。我给自己立了规矩:能当场办的业务绝不让客户跑第二次,能上门服务的绝不让客户来网点。在社保卡业务的高峰期,为让务工返乡人员及时拿到社保卡,我和同事常常利用晚上加班制卡,第二天再送卡上门办理激活,虽然辛苦,但听到那句“还是咱信用社贴心”,一切都值得。
作为一名基层农信人,我的舞台在村头巷尾、在老乡家里、在田间地头。未来,我将继续以“服务‘三农’”的初心扎根乡土,用青春的热情对待每一笔业务,用真诚的态度服务每一位客户,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农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