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局势动荡,诸侯战乱,秦国来势汹汹,杀气腾腾,意在吞并六国,完成一统大业。屈原怀着赤诚之心冒死进谏,劝诫楚怀王联齐抗秦,可一腔肝胆热血却换来楚怀王的偏见固执,最终等来国家的灭亡和漫长的流放。万念俱灰之下,屈原抱石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他投江的这天,也就是五月初五这天,向江里投入角黍,倒入雄黄酒,吸引江里的鱼儿吃食物,保护屈原的身体……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在面对国中贵族腐败、君王昏聩,国外秦国迅速崛起,吞并六国局势凶猛的内忧外患局势,冒死劝谏,不惜被流放20余年。屈原是宁死不屈,不与党羽同流合污、誓死保卫国家的爱国人士代表,如今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正是屈原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在你追我赶中不畏风暴、不惧湍流,一路向前,直达终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被流放的漫长岁月,屈原并未消沉、“躺平”享受无人打扰的流放生活,而是一直心系楚国,不停写奏劝诫,这句诗正是屈原的呐喊。现如今,也留给后人更多的深思和启示,“上下求索”,对于青年一代来说,是探寻知识,不断学习,结合实际,反复输入输出,反馈整改完善的过程。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历经2000多年,端午节从最初的角黍逐渐演变成如今种类齐全、美味可口的粽子,种类越来越多,香味越来越浓,形式在变,但背后的意义却从未改变。每一道粽子,不只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亲情的体现;每一次龙舟竞渡,不只是体育竞技,更是集体精神的写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农商行也是我们的小家,一年365天,我们有200多天在这个团体工作;白天12个小时,9个小时我们也在这个小家度过。节日的意义,不仅在于形式上的欢聚与庆祝,更在于情感与精神的共鸣,是怀古思今的体现,怀的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敬仰,思的是如何发扬和传承爱国精神。在如今催收压力大、管理难度大的强节奏工作中,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节日来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文化根脉,珍惜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粽叶飘香,飘不散对精神的传承。端午节,我们感念诸如屈原等爱国人士的赤诚,也在家庭团聚中体会亲情的温暖;在“粽情”里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在龙舟中感知生命不息的意义。端午节,是一首流传千年的古诗,一幅浓墨重彩的画景,一种延续不息的精神。它根植于历史,延续着未来,让我们在粽叶飘香中,回望来路;在龙舟竞渡中,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