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薄雾还未散尽,檐角垂下的冰凌滴答着晨露。灶屋的柴火噼啪作响,蒸腾的水汽在玻璃窗上氤氲出朦胧的山水。
奶奶挎着柳条筐越过田埂,走向菜园,是清晨总会上演的情景。她佝偻着身子,精心挑选最鲜嫩的清明菜。长于乡野田间的清明菜,有着修长的茎和细长的叶子,全身长满白色蛛丝状毛,嫩叶顶端托着淡黄色的花蕾。那嫩绿的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一颗颗细碎的钻石。奶奶满是褶皱的手,轻轻抚过清明菜,像是在与老友低语,温柔且小心翼翼。
回到家中,奶奶将清明菜洗净,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完成一场神圣的仪式。老灶台上,褪色的蓝边粗瓷碗盛着新磨的糯米粉,在晨光里泛着珍珠白,铁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地翻滚着,清明菜被缓缓放入,瞬间,那清新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充斥着整个屋子。当焯过水的清明菜与糯米粉相遇,时光的魔法就此展开,手掌在面团里翻搅出翡翠色的漩涡,指节揉进晨曦的温度,案板上的每道刻痕都记得她揉面时特有的韵律——那是四十载光阴沉淀的节拍。
包馅的时刻最具仪式感。清明粑可甜可咸,竹匾里的几个青花小碗里准备好了馅料,豆沙飘着香甜的气息,枣泥泛着赤红的光泽,还有咸香味的榨菜肉末。奶奶熟练地揪下一个个小面团,搓圆、压扁,馅料落进翠玉般的凹槽,手法娴熟地将面皮捏合,一个个圆润可爱的清明粑便整齐地排列在蒸笼里。
等待清明粑出锅的过程,总是充满煎熬。我守在灶台边,紧紧盯着蒸笼渐起的白雾,鼻子不停地嗅着从缝隙中透出的清香。终于,那熟悉的蒸汽升腾而起,奶奶掀开蒸笼,热气裹挟着清明粑的香味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却被烫得直甩手,奶奶在一旁看着,笑得合不拢嘴,那笑容里满是宠溺。
咬上一口刚出锅的清明粑,软糯的外皮,香甜的馅料,还有那独特的清明菜香气,在舌尖上交织、舞动。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暖而美好。
如今,每到初春,我总会期待奶奶做的清明粑。那些清明粑,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奶奶爱与关怀的象征。整个童年的春天总在青雾里复苏——翡翠色的外衣泛着油润的光,草香混着柴火气,在梁柱间织就温柔的网。它们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也见证了奶奶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在这个特殊的时节里,看到奶奶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闻到那熟悉的清明粑香气,小时候无忧无虑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将我紧紧包围。那些洒落在面团里的晨露、揉进褶皱里的香甜、蒸腾在岁月里的牵挂,从未消散,化作更绵长的滋味,在齿间流转成永不褪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