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个最能牵动中国人柔软内心的节日。可随着90后、00后步入社会,脚步里程越来越远。
据文化和旅游部2月5日公布数据: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过旅游年早已成为新的年俗。
在这个春节,随着我迈开的步伐,那个老话里说“地无三里平”的贵州,不知不觉变成了千峰竞秀、万水奔腾的壮丽山河,变成了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的高速平原,变成了苗歌悦耳、舞姿翩翩的文化奇观。
过旅游年,壮丽山河我沉醉
贵州的山,是大地向天空的抒情诗。梵净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红云金顶直插云霄,蘑菇石历经14亿年风雨依然挺立,成为地球同纬度最后的“生态孤岛”。黔东南的雷公山腹地,数千级梯田如同大地的指纹,春时水光潋滟如银链,秋日稻浪翻滚似金涛,苗族先民用千年时光雕刻出这曲立体的农耕史诗。
贵州的水,是天空向大地的长短文。黄果树瀑布以81米的高度倾泻而下,水雾腾空形成彩虹,明代徐霞客曾在此惊叹“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荔波小七孔的68级跌水瀑布群,则如瑶池遗落人间的碧玉,翠谷幽潭间,水上森林里盘根错节的古树与清流相映成趣。更有织金洞中长达40公里的地下宫殿,石笋、石幔在光影中幻化成神话世界,见证着2.6亿年的时光沉淀。
过旅游年,高速平原我自豪
若说往日的贵州有着“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叹息,今日的黔道则早已谱写出“虹桥跨壑,大道如弦”的壮歌。世界前100座高桥中有半数坐落于此,北盘江大桥以565米垂直高度刷新世界纪录,桥面与谷底的垂直落差相当于200层楼高,云雾缭绕时驾车穿行,如在天宫驰骋。坝陵河大桥的隧道锚碇技术征服峡谷,平塘特大桥的“天空之桥”观光台让天险变成风景。曾经需要跋涉整日的山路,如今化作2.4万公里高速公路织就的银网,“县县通高速”的奇迹让深山里的村寨与时代脉搏共振。
这些钢铁巨龙不仅是工程的丰碑,更是民生的纽带。丹寨的硒锌茶沿着桥隧网络走出大山,六盘水的猕猴桃48小时便能抵达沿海餐桌。昔日因交通闭塞而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如今迎接着八方游客——西江千户苗寨的灯火与广州塔的霓虹在同一个夜晚闪烁,肇兴侗寨的鼓楼通过直播向世界展示非遗魅力。
过旅游年,文化奇观我流连
作为多民族共居的省份,17个世居民族创造了“文化千岛”的奇观。西江千户苗寨的夜晚,万家灯火点亮凤凰图腾的传说,姑娘们头戴繁复银饰起舞,项圈上的蝴蝶纹样讲述着"蝴蝶妈妈"创世的神话。肇兴侗寨的五座鼓楼刺破青天,老人们围坐在火塘边传唱《珠郎娘美》,孩童的嬉闹声与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和鸣,将没有文字的民族史诗代代相传。
每逢农历六月六,布依族村寨飘起五色糯米饭的清香,男女老少身着青色土布衣衫,在查白歌节上以歌传情。水族端节长达49天的庆典中,铜鼓声震山谷,“鱼包韭菜”的独特美食承载着迁徙记忆。而安顺屯堡地戏的面具下,明代军傩文化与江淮遗韵仍在六百年的时光里鲜活跳动,石头城堡中的凤阳汉服,织就了另一条文化血脉的传承。
贵州的故事,是山与桥的对话,是水与景的交融,是古老歌谣与新时代文化的交响,更是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缩影。在这里,每一座桥梁都凝结着智慧,每一条隧道都穿透了贫穷,每一次车轮与路的触碰,都在续写新时代的“山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