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漫天的西北大漠中藏着两条横跨东西的历史生命线,它以其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深深镶嵌进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它们一条是象征着万千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万里长城;一条是拓展华夏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两条紧密着中华民族的命脉,在历史的长河中飘移、延伸,最终在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交汇缠绕成一个结,而这个结就是嘉峪关。
五一节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万里黄沙间的悬臂长城似游龙浮动,遗留至今的烽火遗墩、断壁残垣,以自己的方式隐约勾勒出一幅边塞沧桑的历史画卷。我踏足此处,仿佛看到了历朝历代将士们出关征战的壮志豪情。在万里长城--嘉峪关的立碑面前,我心情激动而忐忑,有一瞬间仿佛超越了时间,我站在先祖们曾经途经的土地,内心充满敬仰。怀着这份敬仰之情一路跌跌撞撞,终于登上了嘉峪关的关城:天蓝无顶,太阳正当空。我站在城墙上面,极目远眺,在书里知道这座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关隘,一直有“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说”。嘉峪关关城的建筑规模又是长城沿线的关隘中最为雄伟,巍然横卧在西北大漠的一角,朱色城楼映衬着终年皑皑的祁连雪峰,像巨龙在广袤的瀚海飞舞,隐约还可见传说中的海市蜃楼。而这么壮大的一座关口,在当时是为了防止元朝的蒙古族残余势力向西北扩张而修建,明太祖朱元璋派冯胜西征,冯胜到此建关驻守,以便日后可控制西域,低于外侵,确保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稳定。一阵风吹过,夹杂着一点黄沙碎石落在我的身上,瞬间让我有所浮想:今天我站的地方会不会就是冯胜当年看过、征战过的沙场?只不过千年的他看到的是边关即将稳定的希望,而现代的我看见的是如今日丽风和的山河无恙。
嘉峪关无愧于它“天下第一雄关”的称号,我的面前是三重城郭,防线错落有致,关内有城,城外有隘,其外形之宏大,建筑之雄伟,只有来过的人才能亲身领略。自古都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在游击将军府里,青山忠魂记录着明清时期,每一位关西将领和中原战士们的青山忠魂,让人肃然起敬,却也在心中生出一丝悲凉,因为此时此刻,我脚下站立的土地,埋着远古无数壮士的忠骨,眼前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是无数将士抛洒热血,抵抗外敌的战场,亦是他们最后的归宿。还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不复以出塞为苦的豪迈胸襟与爱国热情值得被后世永远铭记。
随着行程安排,下午时分我来到了长城第一墩,它默默在西北的一角,漫漫黄沙中蕴藏了一代代的历史印记。练兵场、正副帅帐、战鼓、战车、讨赖客栈....在这片无数古代将士们付出毕生精力的土地上,甚至每一粒石子都能把人带回那些历史的瞬间。仿佛看到了威武英勇的将帅们一个个表情凝重,神态严肃,围坐一起正在商议作战方案;似乎体会到了每一位远离家乡的战士们那肝肠寸断、望眼欲穿,浸透在每一根神经、每一滴血液里的思乡情结;恍惚感觉到无数沉睡在戈壁滩上的将士们那一腔誓死报国、守卫边防的热血豪情,还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种无奈的纠结和彷徨。如今,虽然只是剩下一些历史的模型伫立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但依旧形象的每一位来者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发生过、存在过的一切,那战死疆场的战士们,死后望向的是不是也是家乡的方向。这边塞的月亮和家乡的到底是否一样?
白天在关城走了一遭,见过周围的景色,到黄昏时分,我又沿着城墙在关城往外的戈壁滩上漫游。落日灼红了整个戈壁滩,天净得像一块蓝布,没有一丝云彩。夕阳下,嘉峪关一身古铜色,生生摆出一副威武刚猛铁壁铜关的气势,静静的走向一片高地,城下戈壁滩的驼队传来悠扬的铃声,令人蓦然回想起古老丝路商队和旅行者。我也在此时终于可以彻底领略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场景。嘉峪关再往西走,便真正的进入了西域地界。我缓缓坐下。天地间有种苍凉的滋味,恍然间之间依旧能浮现出将士们拼死守卫国土,与入侵者们厮杀拼搏的场景。不知在过去,将士们出征沙场时到底几人走?最终几人归?这座关城就如同英雄们的铮铮铁骨,傲然挺立于河西要塞,守护者一方安宁,那一瞬间我也心向光明,更是垂泪感动不已。
嘉峪关固若金汤的防御工程,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英雄故事和传说都值得每一位人回味和敬仰,我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是在这悠悠的长河中,我也算是嘉峪关的一位见证者。如今的嘉峪关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融在了历史的痕迹里,见证古今无数战事,看遍历史风云。我相信它所经历的一切都会被时代所铭记和传颂的,它是英雄的载体和热血的赞歌。
落日在面前缓缓的坠下,黑暗在其后追赶着,星星也争着在冒头,像极了顽皮的孩子。不远处的城墙已经模糊了,看不清界限,像一个一个的土墩子被串连起来。有些土墩子不严实,偶尔生出蜿蜒的蔓草。这些厚实的城墙,曾经令那些想进犯的人们绝望,但是却令城中的百姓能够安稳度日,令那些坚守城池的人拥有雄强霸道的力量,宿命般的对抗,终有败者与胜者。千百年的历史进程,纵使晨钟暮鼓的更替让历史的戎马金戈变成了如今的黄土飞沙,但依旧无法掩盖住曾经一桩桩血洒疆场的悲壮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