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经验论

阅读次数:1199来源:遵义红花岗农商银行  作者:陈灿  2020年3月30日

经验是进步之根本,我们只有站在别人的经验去生活和思考,才能成长。如果没有经验传承,我们的发展只能或左或右的迷茫,很难实现持续不断的向上发展。如人都从最基本生存技能学起,钻木取火、结绳记事,我们很难摆脱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不会成为万物之灵。故有人说,纸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进程,因为让更多的经验得到了记载和传承。

那什么是经验?经事实印证且可以复制的因果关系。即甲会产生乙,当然乙不一定都是好的,可能是大家期望的,也可能是大家厌恶的,大家期望的为“师”,大家厌恶的为“资”。如公私有机结合能解决履职深度且有效配合问题;一味厚古薄今势必造成法不适宜。

经验是可以复制的模式,那是不是我们可以简单照搬照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看到的经验是来源于别人的总结,将普遍事实归纳为“不变”的道理,这个方法本身就缺少对个案的考究。由于这个缺陷存在,我们一定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深究,否则极易陷于经验主义盲区。

第一,兼顾必然性和偶然性。经验基本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如历史历次变法得失是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然而文字因果关系并不能代表事情真正的发展逻辑。我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带了记录人信仰的东西,儒生趋向王道,酷吏趋向霸道,所以更多给我们传递的是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缺少偶然性甚至直接无偶然性分析,必然性是“师”,偶然性是“资”。如汉文帝能践行黄老学说富民强国,匈奴的四分五裂这个偶然因数其实也超级重要,边境的安宁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才有机会实现轻徭薄赋,无为而治,但匈奴从白登之围之后短时间分崩离析概率多大?否则面临“桑弘羊之问”文帝也不一定能坚守。当然兼顾必然性和偶然性并不是让我们对一切都产生怀疑,觉得成功都是偶然,放弃去学习“师”和借鉴“资”,不以简单二分法看待问题,好在哪里,与之对应的缺点在哪里,坏在哪里,与之对应的优点在哪里。

第二,真实了解自己。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吸收经验的目的是努力去践行甲然后实现乙。“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复制经验基础是了解时、宜和用,这三者是我们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实事求是了解了自己,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处境、从自身实力到社会环境、从分配方式到组织形势等多维度思考,选择最适合的而不是最先进的,争朝夕才能争千秋,小目标的实现才带动大理想的实现。如同为法家学者的申不害和商鞅,申不害在韩国变法以“术”为核心,商鞅在秦国变法却以“法”为根本,其政策差异是两国国情决定的;贾谊削藩模式真实可靠,尾大不掉势,汉初异性诸侯的造反仍历历在目,文帝心痛了,但是在面对孱弱的财政后不得不放弃了,也只能不问苍生问鬼神。待到汉帝国国富民强时,晁错总结的经验与贾谊一样,甚至可以简单的继承,汉景帝心动了、行动了、也成功了。同时,在复印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定措施来预防与经验对立的弊端,损有余补不足,且需要持续跟进并改革,因为改革是一项制度或模式执行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