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业传导加剧并不断冲击银行业正常经营。伴随金融环境的市场化,业内竞争越显加剧,加之部分银行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国银行业案件风险频繁暴露,案件防控形势严峻。不断完善银行业案防工作机制,创新案防工作手段,抓细抓实,预防为先、标本兼治,切实加强案防工作的实效性是监管部门防控案件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案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
当前,案件防控压力愈发增大,主要源于目前银行业面临的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交织、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关联、营销冲动与风险管理博弈等新情况。
(一)社会风险向银行渗透速度不断加剧。一是非法集资案件高发,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利用P2P、众筹等平台,以高息回报为诱惑,大肆进行集资活动。二是民间借贷暗流涌动,涉及企业众多或相互关联,易出现其中一家贷款还不上就殃及多个客户逾期,这些外部风险向银行传导的趋势日趋明显。
(二)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态势严峻。市场化竞争趋向白热化,风险客户频繁出现,由于各类原因,造成银行授权授信不审慎、向关联企业多头放贷、互保圈成员互保能力低于银行授信额度、担保链风险显现等现象。部分中小微企业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得已的情况下容易通过高利率民间借贷资金解决融资问题,造成企业信用风险逐步加大。
(三)操作风险防范压力加大。近年来网络金融、第三方支付等金融创新产品的迅速发展与传统银行的系统控制、监管手段相对滞后等形成鲜明反差,金融行业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又为罪犯提供了以假乱真的技术手段,贷款欺诈、存款盗转、银行卡盗刷等操作风险加速上升。
二、当前案防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案件多源于违规操作,“十案九违规”案发人员作案动机多样,有的丧失职业道德;有的碍于熟人面子,以信任代替制度;有的利用规章制度的漏洞。内部员工作案的同时,外部不法分子也处心积虑地寻找银行在流程控制和人员道德等方面的短板,窃取客户、银行资金,套取银行信用的形式花样百出。
(一)案防责任明确不到位。有些机构重业务发展,轻案件防控,甚至出现将案防工作看成业务发展的羁绊。有些部门案防责任分工尚不清晰,将案防工作认为是某个部门的事情。案防机制不系统、不连续造成有的基层机构对上级部门的要求贯彻落实不到位。部分机构案件防控缺乏主动性,前瞻性、预判性差,对案件防控工作重点把握不准。
(二)对关键环节管控不到位。部分机构对于执行制度方面出现偏差,无法有效预防并处置案件,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堵塞漏洞。
(三)员工操守教育不到位。针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不够,对禁止类行为的宣讲力度不足,对员工行为动态的掌握不够全面深入,对发现可疑苗头的敏感性不强,在员工面临生活、工作、家庭等困难时反应迟缓,为员工违规操作留下诱因。
(四)案件快速反应和责任追究不到位。案件风险发生后,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声誉风险加大,损失加大;有些单位发生案件和发现风险后,为躲避问责,甚至拖延报告时间,导致错过案件处置的最佳时机。而有些机构在案件问责时,更多的强调客观因素,处罚时也是对直接人员处罚多、经济处罚多,尽量不进行行政处罚,对管理人员一带而过。
三、如何强化案防工作
(一)变与不变相结合。做好案防工作需要对不断翻新的案件风险加强预判,及时修改完善制度及风控措施,加强科技手段运用,加强沟通交流,防患未然,此为变。坚持“三查”和“三分离”等基本理念和内控制度始终不变。
(二)加强责任意识。要牢固树立“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的风险防范理念。各级机构和部门“一把手”是案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位员工对其自身和经办业务承担主体责任。同时,业务全流程涉及的前中后台部门、三道防线各部门应明确自身的案防主体责任和监督检查职责。
(三)加强宣讲培训,将“三线一网格”系统作用发挥起来。防案先防人,要建立严密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行为有规范,禁止有规定,违规有处罚”的员工教育培训养成体系。关注员工职业规划,培养员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攀比心理和贪欲。有效利用“三线一网格”预警功能,将预警工作落到实处,落实监督处罚机制。认真抓好员工行为动态排查,从员工情绪变化、谈心谈话、工作表现、群众反映、举止言谈、日常消费等多渠道、多维度观察员工的状态 ,务必做到“提醒、约谈、告诫、跟踪”,及时发现员工思想疙瘩、矛盾和隐患,尽力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和忠诚度。
(四)创建顺畅的信息沟通平台。解决员工对规章制度的信息不对称,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员工,有选择地采取简明易懂的语言和手机app推送等便捷途径介绍制度要点,同时畅通问题反馈解决路径,及时答疑解惑。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案情通报、风险提示、典型案例剖析、辖内机构经验交流平台建设等手段,及时提示辖内机构注意防范类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