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时人们“结绳”记事,经过甲骨、金石、简牍、缣帛到今天的纸质、电子数据档案,我国具有悠久的编修史志档案的传统,内容之丰富,卷宗之浩繁为世界各国之最。据有关统计,我国历史地方志有一万多种,达十万多卷。
清代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对档案一词的由来进行了解释。在清朝以前,使用使用木片作为文字的载体,当时叫做“牌子”、“档子”,档即木架框格之意,一档为一架。清朝建立后,改木片为纸质文件记载,但任沿用过去习惯的称谓,还是叫“档子”,而原来的纸质文件叫“案”,所以人们就把办理完毕保持起来的纸质文件称为“档案”,后来档案一词沿用至今。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这是它的价值所在。它是客观形成的,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档案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可以这样说,中国改革开放历经了近40年的艰辛,这近40年中档案就见证了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档案真实的记录着我们各项实践活动,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文明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各项事业都有着巨大的成就。这些建设和发展的艰苦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不单是要体现在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更是要依靠档案资料保存起来、展现出来、传承下去,让后世了解现在的、曾经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拼搏的精神以及真实的历史。所以,我们要坚持以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档案工作。
“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档案是国家的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一个国家保存的档案年代是否久远、数量是否浩瀚,是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和探索档案价值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是档案学理论的重要课题。档案价值论的建设,不仅对档案学理论发展和档案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对我们而言,档案是什么?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现代生活中,谁也离不开档案,一个人,从出生到工作,档案就会相伴一生;一个单位,成立、生产、财务、市场、人事等又有哪一项不建立档案呢?一个国家,立法、行政、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教育等等,又有谁能离开档案?可以说档案无处不在,也至关重要。相对我们个人而言,人事档案是一个人经历的记载,也是让其他人或单位了解自身的重要凭证。人事档案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这是事关个人权益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档案,一些个人权益将无法得以保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时它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郭沫若先生以诗告诉我们:档案汇集着人们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可供今人和后人借鉴参考。
作为传承文化、积淀文明的基本载体,档案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它又是现实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档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发展的重要见证,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档案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服务政治建设上,档案可以启迪政治智慧,给执政为民提供历史的、现实的政治参考;在服务经济建设上,档案保存记录的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基本数据,对于权衡经济发展过程中厉害得失,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在文化建设上,档案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可供深度开发的巨大价值;在服务社会建设上,档案能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改善民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总之,档案工作是为了“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各种档案可以为社会提供多种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因此,我们要知道它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档案工作将会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使其“知往鉴今,以启未来”的独特作用可以更好的展现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