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周小川甩包袱 中小企业信贷 大势已去

阅读次数:1049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徐奎松  2011年7月11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中小微型企业的贷款体系隔着两条奶河:一条是政府奶河,一条是银行奶河。政府在最近三个月发力敲打银行,督促想办法加大信贷支持。但没有半点效果。对中小企业来说,政府就是亲娘。但亲娘下不出奶来,孩子还得包含感恩热泪另找奶吃。银行就是中小企业的保姆,想吃上保姆的奶,是有代价的。有多少抵押物,就吃几口奶。没有抵押物就不给奶吃。即使这样,孩子依旧还有盼头。但到7月8日几乎就听到一声封杀令。行长周小川在清华大学表示,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非央行所能,只能依靠结构性政策解决。

中小微型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到年中火辣辣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翘首盼望政府的下策是什么?中央政治局9大常委几乎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和表态,也许是迫于压力,周小川甩出了包袱。

周小川甩出的包袱是纸做的,一捅就破。是改革30多年来政府、银行、中小企业和公众都明白的事情,但一直没人敢于捅破。周小川实事求是说了实话。这个包袱早就应该捅破甩出来,说明想靠银行信贷解决中小微型企业的资金困难是不可能,说明信贷担保机构、城镇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同央行一样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更说明中小企业信贷体系大势已去。

以改革开放为起点,30多年来,立国之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多元化共同发展。中小微型企业长期处于政策享受的边缘化,信贷额度微弱、包装上市无望、资源分配没门和税基减负就是零星小雨,与央企和国企的政策待遇是天壤之别。相反,承载着全国85%以上的就业人口。

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周小川给出解决办法是依靠结构性政策解决。所谓结构性政策,一是靠减税,二是靠财政补贴,三是继续鼓励民间借贷。除此之外,资本市场所有的融资渠道都离中小企业很远,可望而不可及。其中,我本人非常反对用财政补贴办法。现在,政府大把大把地花钱,财政补贴无处不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补贴巅峰时代。仅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来看,物价窜到6.4%,ppI同比上涨7.1%。这说明老百姓和企业的口袋憋了。而财政收入可是一路高歌,每年都有超额余收款。所以,政府财政补贴越多,来年的税收就越多,政府占有资源欲望就会无限膨胀,价格形态失灵。最严重的是,打乱了原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市场化经济体系。

为此,政府必须反思,政策必须创新,用差异化金融政策解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可能是唯一的市场化出路。差异化是比较而言的,就是制定出一整套与央企和大型企业不同的、但又是按经济形态运行的另一种企业制度。

比如说,笔者提供一种借鉴思路,打造由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微型企业三者共同参入的组合方式,可能最为有效。

如何将三者融为一炉?进一步说,就是政府要以制度的形式创建基金平台。让金融机构成为基金平台的主角,输入资金、经营资产、完成交易、分配利润;而每一个小企业是法人实体,以实物和资金多种方式,灵活入股、参股并持有股权。在全国建立起中小微型企业基金交易场所。上市交易,按参入股权比例分配赚取的红利。

搭建这种基金交易所平台,现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是空白。全国的证券交易所、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都没有设立。这就需要中央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先行试点,补充完善,然后形成制度全国实施。实际上,建立这种基金交易所平台,可集交易、买卖、贷款、担保、投资和股权分红等职能于一身。

政府每年应从央企利润中拿出1%的比例,作为补充资金,或是以国有股权的形式输入基金交易所,算是国家对小企业的扶持办法,这也属于周小川说的结构性解决办法之一。在全国广泛设立机构,组成一种具有保障性质体系,又是按交易形态完成的一种做法。具有国企法人资格,由政府部门指定专门的委托代理机构经营。这样,就可能吸纳很多小企业进入运转程序。

第二种思路,是政府应该在证券交易所创新另一类上市资格审核制度,也就是一般中型企业组合上市的办法。在工业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中,还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处于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规模不大;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但利润不高的状态。他们还不具备直接上市融资资格,银行信贷依旧很困难。对这一类的企业,政府应该允许他们按同产业、同生产形态归类,以股权的方式集合上市,允许融资。或三五家,或十几家企业联合组成一个新的品牌,注册、备案、上市、融资。股权参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分红的比例。盈利同赚,风险共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