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县域城区业务破局,路在何方?

阅读次数:654来源:务川农商银行  作者:黄鹏  2022年10月17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在推进县域城区个人业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曾经扫过楼,干过“三进五访”,探索过城区业务线上化转型。应该说,这些工作举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过业务发展,取得过一定的成效。2021年实施普惠大走访工作以来,在城区,客户经理敲不开门、客户对传统的服务方式排斥、客户黏性不强等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城区业务发展走入困局。城区业务如何破局,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城区业务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进得了社区,却敲不开门。县域城区的小区,管理规范性和严格程度相对都比较宽松,客户经理进入小区,进入楼栋的问题都不大,但是,要敲开客户的门,开展宣传,开展建档授信却不容易。工作实践中,客户经理敲门后,客户询问一番,拒绝客户经理进门的情况比较常见。主要原因在于前期缺少与农商行服务的接触,对陌生客户经理进入家庭有严重排斥心理。

传统的工作方式,客户接受程度低。传统的工作方式,就是客户经理一见到客户,不出三句话就开始宣传自己的业务产品,请客户提供户口簿、身份证搞建档评级。而就算不宣传业务,短时间内要和客户开展非银行业务类的交流,在客户不熟悉客户经理的情况下,在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不急迫的情况下,客户也是排斥的。工作实践中,这样的走访工作,缺少交流的基础,缺少场景的铺垫,客户经理付出了大量心力,却事倍功半。

客群的特殊性。在城区,核心的居民客户白天基本不在家,多是老人、小孩的情况,老人和小孩最需要的往往又不是金融服务。客户经理加班加点,晚上开展走访工作,又带来新的问题。

农商银行非金融服务的关联度不高。城区金融机构众多,业务同质化程度深,农商银行城区网点吸引客群的能力在减弱,网点与网格的关系梳理不够清晰,金融服务本身对客户的吸引力在减弱,要真正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得依托金融属性,发挥城区网点覆盖面广、客户经理客群多的优势,延伸社会服务属性,以此为抓手,密切客户联系。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这样的尝试有一些,但是效果不佳,客户对农商行非金融服务的关联度不高。 

二、社区银行模式是否值得借鉴和探索

按照银保监会的相关要求,社区银行的定义是定位于服务社区的简易型银行网点,是支行的一种特殊类型。从某种形式上讲,我们现在城区机构,也属于社区银行。但是,今天想探讨的社区银行,更多的是借鉴美国富国银行和安快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从形式上看,他们的社区银行扎根于社区,也有固定的网格化的银行网点;从内容上看,他们直接参与社区的经营和生活,员工与客户成为社区的伙伴,同时给客户提供专业、个性、即时的服务。

当前,探索社区银行转型,目的在于:一是把网点与网格的关系梳理清晰;二是把支行网点的功能作用释放出来;三是把银行的金融属性向社会属性转移。 网点与网格的关系。实施网格化管理,城区网点负责服务某一区域,客户经理再细分到网格内的更小的社区和小区,从而确立网点立足于社区的对应服务关系,围绕所服务的社区,做精细化服务,最大化地抢占社区客户群体。从总行的视角,把服务区域进行了拆分,也便于规避内部无序竞争和精细化管理。

支行网点的作用释放。支行网点的功能,是依托客户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吸引客户到支行网点办理业务。一是宣传推广银行业务品种,进而获客;二是提升服务体验,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现行的困境在于,电子化渠道服务不断丰富,客户主动到网点的频率降低,网点吸引客户的功能在降低,我们注重厅堂营销,但却发现厅堂没有客户,客户不到网点来了,就谈不上服务的展示了,也谈不上服务的体验和满意度了。实施社区银行转型,目的在于吸引客户到支行网点营业大厅。向社区银行转型,支行网点可以成为社区居民的快递收发点,可以成为社区生鲜蔬菜的集中配送点,可以成为社区行政服务的办理点,可以成为社区纠纷的调解地等等。支行网点的功能彻底释放,成为社区居民的经常出入地。

银行的金融属性向社会属性转移。银行金融属性向社会属性转移,源自对银行“第二增长曲线”的业界讨论,在第一增长曲线状态下,银行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存贷款。而开启“第二增长曲线”,要求银行围绕社会痛点问题,提供金融解决方案,银行的金融属性将进一步下沉,社会属性将不断凸显,银行丰富服务方式,实现与社会群体互联互动,共生共促。从实践上看,银行围绕金融服务做金融服务,已经变得不那么管用。银行间同质化的金融产品,客户也更为看重价格,一旦价格不占优势,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银行最终的竞争优势,只能是在服务上,一是服务的深度,二是服务的广度。在当前的时代变革中,能否提供最大化、 最丰富的服务种类,特别是与客群关联的非金融服务,变得极其关键。银行金融属性向社会属性转移,立足于社区,向社区提供尽量多的社会化服务类别,比如幼儿代管,社区志愿服务等等,一方面,联络了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增强了客户关系黏性。 

三、探索不应永远停留在讨论阶段

近10年来,国内银行都倾力打造社区银行,推动银行转型发展,但是现实的实践效果远不如预期,很多国内的“社区银行”实际上是“小区银行”,满足于物理网点的展示。这些社区银行,除了定位误区,还面临运营成本高,政策风险等问题。当前,实施新一轮社区银行改革和探索,已经有了很多较为成为成熟的做法和经验。

很多时候,陷入困境,原因在于盯着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走出困境,依靠的往往是解决别人的问题。学习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有几点很受触动,一是他们把网点建成社区中心,富国银行员工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他们记住客户的名字,在马路上偶遇客户时主动打招呼,消除以往“高冷”的银行人形象,着力打造一种有温度、有亲和力的服务;二是为社区提供大量志愿服务。2014年,富国银行员工当义工的时间超过174万小时,这些时间用于给学生上课,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食物,帮助人们修建房子。通过助人为乐、奉献爱心,富国银行融入了社区,赢得了朋友和客户。而这些,不就是我们农商银行在农村地区一直也在做和希望想做的吗?

社区银行是富国银行的业务支柱,占其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一些年份,甚至占总收入的2/3。按人均、网均创利核算,社区银行不是最佳业务,但是就银行整体发展而言,社区银行是做大整体业务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的最佳选择。

工作的乐趣在于,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然城区业务发展有这么多问题,就应该勇于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探索的思考变成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