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工行遵义分行:网点转型构筑“金融政务服务中心”新生态

阅读次数:18来源:工商银行遵义分行  作者:陈磊  2025年11月28日

曾几何时,银行的代名词是“柜台”与“铁栅”。而如今,走进任何一家网点,会发现这里不仅能办理存贷汇,还能轻松缴纳社保、查询公积金、处理交通罚款,甚至进行不动产登记咨询。这并非偶然的服务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不可逆的职能嬗变——银行网点正从单纯的“金融交易场所”向综合性的“金融政务服务中心”华丽转身,成为触手可及的民生服务枢纽。

我们不禁思考,转型的本质是从“银行的业务”转向“客户的业务”,这要求我们超越传统服务边界,围绕客户生命周期重构核心能力,从而在价值创造中赢得主动。

时代浪潮:线上化驱动下的网点价值重塑

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已承载了超过90%的传统金融交易。存取款、转账、理财等业务早已摆脱物理网点的束缚,实现了“指尖可达”。在这一背景下,网点作为物理空间的核心价值必然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办理高频简单交易的“流水线”,而是提供复杂咨询、解决个性化问题、传递服务温度的“体验场”。当金融服务线上化成为常态,网点的空间与人力资源自然需要承载更丰富的功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政务服务,便成为了最优解,也是时代赋予银行的新使命。

多方共赢:政务服务嵌入网点的内在逻辑

这一转型,是多方需求的同频共振与共同驱动。

于百姓而言,是“便利”与“效率”的提升。相比专门的政务大厅,银行网点遍布城乡、布局科学、营业时间稳定,“更容易找到、更近找到”。实现“进一扇门,办多类事”,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的痛点,大幅节省了时间成本与社会成本。

于政府而言,是“触角”与“效能”的延伸。借助银行成熟的基础设施、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强大的风控体系,政府能够快速、低成本地扩大政务服务覆盖面,尤其能有效填补农村、偏远地区的“数字鸿沟”与“服务空白”,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深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助力。

于银行自身而言,是“流量”与“价值”的转化。政务服务带来了稳定且多元的客流量,创造了与客户更深度交互的场景。通过“高频政务服务带动低频金融业务”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客户黏性,也为挖掘和满足客户的潜在金融需求打开了新的窗口,实现了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工行实践:从“承担者”到“引领者”的担当与思考

作为国有大行,中国工商银行深刻理解这一变革的战略意义。我们不仅是这一趋势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将网点打造为“金融政务服务中心”,表面上是我们承担了更多社会服务职能,有时甚至会面临因业务复杂而带来的客户不解与压力,但这实质上是我们对“金融为民”初心的精准锚定,是服务理念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深刻升级。这要求我们的员工不仅要懂金融,还要懂政务,成为“金融+政务”的复合型服务专家。这对我们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它彰显了现代商业银行在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我们不仅是资金的中介,更是社会服务的集成平台和信任的载体。这种“为民本性”的彰显,正是工商银行作为“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最生动的体现。

未来展望:构建“金融+生活+政务”的智慧生态圈

展望未来,银行网点的转型不会止步于此。它将从一个“服务点”,进化为一个“触点”、一个“枢纽”,最终形成一个“生态”。我们预见,未来的工行网点将深度融合金融、政务、生活等各类服务资源,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无形无感、智能精准的“智慧服务生态圈”。它可能是一个社区的信息中心、一个便民的生活驿站、一个企业的成长伙伴,其核心始终是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存钱取钱的“地方”,到治国理政的“方寸之间”,工商银行网点的这场转型,并非对传统的简单颠覆,而是对时代需求的主动回应与引领。

当金融与政务、与民生深度融合时,当“就近办、一次办”成为社会常态时,这无疑是一条对国家有利、对金融业有利、对人民有利的康庄大道。我们坚信,顺势而为,砥砺前行,必将在服务国家大局与民生福祉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书写现代银行业更为恢宏的篇章。

一审:万远利
二审:宋健
三审:赵阿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