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古人顺时劳作的重要节点。立冬自古是重要节日,习俗兼具仪式感与烟火气,“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是时光的驿站,也是自然的留白,宣告着一年的耕耘行至尾声,藏与养的篇章正式开启。
立冬后的清晨,总是带着几分清冽的诗意。远处的田野早已褪去了翠绿与金黄,翻耕过的土地裸露着深褐色的肌肤,静静等待着冬雪的覆盖——那是大地的棉被,能锁住土壤里最后的温度,为来年的春耕积蓄力量。农民们也放慢了脚步,将晾晒好的谷物归仓,把农具擦拭干净妥善存放,田埂上少了忙碌的身影,多了几分烟火气里的从容。
立冬后气候由秋燥向冬寒过渡,但南北景致差异显著:北方多雨雪降温,华北初雪常在此刻降临,东北、西北早已大雪纷飞,供暖季随之开启;南方则多“十月小阳春”的暖晴天气,风和日丽如春华,真正的严寒要待冬至后才会到来。街头的樟树依旧枝叶繁茂,只是叶片边缘多了几分秋末的枯黄,风吹过,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秋去冬来的故事。人们会趁着晴好的日子,晾晒被褥、腌制腊味,阳台上挂满了腊肉、腊肠、腊鱼,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油润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咸香的气息,那是冬日独有的味道,也是对来年富足的期盼。
立冬养生讲究“藏”和“养”,这藏,是收敛,是沉淀,是厚积薄发的智慧;这养,是休整,是积蓄,是静待花开的从容。立冬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万物归于沉寂,却并非停滞不前。树木褪去枝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将养分藏于根部;动物们或冬眠,或迁徙,是为了躲避严寒,延续生命;人们也顺应时节,生活作息早睡晚起,减少外出,避免受寒,保持身心安定。养精蓄锐,为来年的生机勃发储备能量。
立冬的食俗,藏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健康的期许。立冬后宜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子、蜂蜜等,以养肝肺,增强抵抗力。北方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薄薄的饺子皮裹着鲜美的馅料,屋子里弥漫着饺子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冬日里最温暖的慰藉,聊聊一年的收获,说说冬日的计划,寒冷便在欢声笑语中消散无踪。南方则偏爱暖锅,一口铜锅或是砂锅,煮上羊肉、牛肉、萝卜等,汤汁翻滚,香气四溢,亲友围坐,边煮边吃,既能抵御寒意,又能增进情谊。还有些地方会煮一碗热腾腾的汤圆,软糯香甜,寓意着团圆美满,给立冬添了几分甜意。
立冬至,万物藏。不必为秋的离去而感伤,也不必为冬的寒冷而焦虑。就像大自然懂得在冬日里留白,我们也可以在这个季节里放慢脚步,整理心情,沉淀过往。读一本搁置已久的书,陪家人吃一顿热气腾腾的饭,在午后的阳光里发一会儿呆,感受时光的温柔。待冬日过去,春回大地,那些在冬日里积蓄的力量,那些藏在心底的期盼,都会在春风中绽放出最美的模样。
在这个立冬的时节里,愿我们都能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如那冬日的暖阳,温暖而明亮;愿这个立冬,有人陪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愿你在寒冷的冬日里,能寻得一处温暖,藏好一份安然,静静聆听岁月的脚步声,感受季节的更迭,期待着来年春天的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