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吗二两?”
“一两。”
“加不加杂?”
“不加!”
“一两的杂酱面一碗,不加杂,七块钱……”
赤水市荷塘晓月41号门市——“老字号·老东门杂酱面”馆,每天清晨,余老板这地道的四川口音准时“播报”。
市民们围坐传统工艺打造的柏木八仙桌,夹一碟泡菜,加几滴赤水晒醋,吃一碗杂酱面,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4月3日,笔者与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赤水联社”)的员工一起,有幸光顾了荷塘晓月41号。
赤水晒醋传统手工艺制作,历史悠久,工序繁多,精湛复杂。据赤水市曾氏晒醋有限公司总经理介绍,源起光绪26年(1900年)的赤水曾氏晒醋,还于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2009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获质检总局评定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走进了2018年10月的第九届中国(廊坊)有机食品展览会。
细雨斜织过的赤水,空气清新,薄雾萦绕。
还未跨进赤水市天台镇铁匠炉村那栋园林仿古式的曾氏晒醋大门,醋香馥郁,随风而来。
上午九点不到,赤水联社的客户经理陈泳静,和曾氏晒醋的财务人员洪永秀一道,在暴晒发酵区翻缸倒坛……
“这是春节后的第二次贷后检查。”陈泳静说,“上一次是3月13日,每两个月就要来一次。”
“公司成立于2012年,和信用社打交道正是在公司爬坡上坎的时候。”王腾至今铭记。
2015年底,公司短缺流动性资金,开始尝试和信用社打交道,陈泳静和公司员工一道,带着公章,到庐州,去重庆,来交易所……2000万元的贷款很快就批下来了。
“赤水晒醋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王腾说,“2018年3月,又去信用社办了1000万元的‘扶工贷’,继续采购原材料,做市场营销。”
党建加扶贫,金融服务走在前。该公司是赤水市首批享受由中国人民银行赤水市支行,和赤水联社共同推出的“扶工贷”信贷产品扶持的企业,这笔贷款办理便捷,利息优惠,一年可节约近50万元的利息支出。
至此,占地100余亩,拥有生产用房20000平方米、产品展厅6000平方米、天然晒场40000平方米,年产晒醋5000吨的该曾氏晒醋公司,规模初具。
公司“不忘初心 与梦同行”。通过吸收贫困户就业、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已带动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创收增收,脱贫43户贫。同时,结对帮扶该镇天台山村的100多户农户,发展订单种植大米、黄豆和中草药等晒醋食材,仅2018年在这个村收购晒醋食材款就支付六十余万元,年过花甲的魏老师在家编棕棚盖和竹棚盖卖给公司,就挣了一万多块钱。
曾氏晒醋,网上营销,实体同步,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今年1月,四川合江、赤水、贵府金街等专卖店开业。习水、仁怀、遵义、贵阳、泸州等地专卖店已着手打理。
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销售的曾氏晒醋,已走进了京城,网上采购的照样是“源自北纬28度阳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