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有春来仪

阅读次数:1300来源:遵义红花岗农商银行  作者:罗琳楠  2018年3月19日

戊戌年二月初三。宜祭祀,出行,会亲友。

已近春分,气温逐渐稳定,早晚温差亦不似前些时候,枝丫上点点新绿扩散到整枝,蜷曲的叶片伸展开来,樱花开的灿烂,云上时常挂着几只纸鸢。草长莺飞,清风徐来,空气里充斥着清新的青草味道,行人褪去了厚重的冬衣,肆意享受着春风的柔软、春光的明媚。

是仲春了。

《吕氏春秋》言:“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始雨水,桃李华,苍庚鸣,鹰化为鸠”、“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开户始出。”浅浅几句,春雷惊蛰、昼夜平分的仲春气象铺陈纸上。

私以为,春的节气是最清新优雅的。立春伊始,谷雨收尾,整个春季都是一派和风细雨、草木萋萋的新生之景。春风起,冰面消,草新长,树发芽,燕子衔泥清风弄柳,天光云影生机焕发;一树桃花灼灼,人面相映,两厢成趣。春的印记如此鲜明,叫人忍不住换上一副欢喜的笑面,坐看闲云纸鸢醉春烟。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者,始建也,昭示着冬季的结束和春气的勃发。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春后,东风虽至,然春寒料峭,人脆弱易感,不可盲目减衣。立春还是传统节日,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有立春日吃春饼的习俗——南方或称“春卷”,春饼的馅料大多以萝卜、豆芽、韭菜为主,称为“咬春”。

雨水,顾名思义,是要降雨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洋洋洒洒的五行学说,意在点明这一节气的特点。雨水时节,严寒几已散去,空气湿度增大,降雨量增多,春雨绵绵,滋润大地。偏偏冷空气在此时垂死挣扎,冷暖交锋,早晚温差极大,可谓是乍暖还寒,当“春捂”以避之。

一直觉得惊蛰二字的意象异常生动。古人将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春雷响动,惊了蛰伏的蛇虫,是为“惊蛰”。故惊蛰时,蛇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过了惊蛰,气温已经逐渐稳定,早晚温差也不似初春时节,桃花红杏花白,黄鹂鸣叫燕子绕梁,正是一派春日融融的盛景。陆游有诗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阴阳参半昼夜等分,是为春分。春分是第四个节气,在我国古代素有祭祀的传统,所谓“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春分过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江南地区降水增多,进入“桃花汛”期。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春分才算真正进入春天,此时气温已经很稳定,惠风和畅杨柳青青,正是一年春好处,可换上春装,呼朋唤友外出踏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古人认为,此时有清明风至,万物生长至此皆清洁而明净,气候怡人而时有雨,谓之“清明”。后人提起清明,则常指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已不可考,一说与晋文公有关,而后逐渐形成固定节日。清明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以祭祖、扫墓为主要习俗,后又融合了寒食与上巳两节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如今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辅以踏青、禁火、冷食等风俗活动的节日。

雨生百谷,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的彻底结束和春季的收尾。“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谷雨时节气温较高而阴雨频繁,利于作物生长,正合节气之意。谷雨时值暮春,杨花落尽,樱桃红熟,宜饮茶养身,谷雨茶也称雨前茶,与明前茶同属佳品,滋味鲜活,清香怡人有清火、明目、护肝之效。

“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机勃勃的春季,带来新生和希望,春花秋月,都是人间盛景,给人以心旷神怡的安慰。春去秋来,四时轮转,日子流水一样滑过,令人不禁感慨时光易逝。生老病死,自然都是悲苦。不妨趁着大好春光,携三两友人,踏青郊外,静对溪云。但愿年年似今日,人面桃花相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