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17年的开场戏已收尾。
《朗读者》,才看个序幕,我就被董卿由内至外的、极具知性的魅力吸引住了。“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打开一本书,节选一段文字,把它朗读出来。看似简单的形式,其中包含无穷的故事。
朗读者,未必是名人,而是有过经历的、具有内在底蕴的,真正“有故事”的人。蒋励,妇产科医生,志愿远赴阿富汗,帮助战火中的孕妇接生,挽救了三千多名婴儿的性命。在阿富汗危险的医院内,她能清楚听到外面的炮弹轰鸣声。“虽然围墙外头,他们时时刻刻会有这种生命的威胁,但是在我们医院围墙里头,我们却能够给他们提供这种生的希望。”
生活在和平的当代中国,我们总会误以为战争已经远去。但事实上,《辛德勒的名单》讲述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当西亚、中东、非洲等地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屠杀时,我们其中大多数人会轻叹一句“太可怕了”,然后从新闻频道换台,继续享用啤酒和炸鸡。只有极少数勇者,他们会去感受生命、拯救生命,将自身生命的价值最大化。
朗读环节,蒋励朗读了鲍勃•迪伦一首歌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扬》。这首词,创作于1962年,那是极端黑暗的越战时期。那时,美国男性不断被送上战场,屠杀越南人,被越南人屠杀。即便是能侥幸回国的美国老兵,也并未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据统计,后来有8万老兵,因战争留下的内心阴霾而自杀。所以,在蒋励的这段朗读中,其实包含着对我们无关群众的一些指责。而我们,理应接受这些指责。“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第一集《朗读者》的主题,是“遇见”。蒋励遇见阿富汗的妇女和婴儿,从中明白了战争的种种不人道。张梓琳遇见女儿,从中体悟到一名女性应有的成长,以及专属于她们的母性魅力。“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朗读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因为现在,上至领导、公知,下到百姓、小资,都在倡导同一个主旋律——读书。打开电视,你常能看到这样舒服的公益广告——在书中,不仅有眼前,还有诗和远方。无知导致武断,形成恶性循环,使人泥溷在一厢情愿的灰色世界中。而只有读书,你才可以摆脱谢大脚,摆脱眼前的泥沼。在书中,可以和优秀的人物为伴,思想共舞。
你相信世上有善,是因为懂得墨子的无私;你相信世上有恶,是因为懂得纳粹的残暴;你相信世上有礼,是因为懂得儒家的宽容;你相信世上有神,是因为懂得圣经的真义。
你的三观,不再受自身所处时代与环境的束缚,而是经过思辨再突破后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意识”。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