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一花一草一菩提;人说,一人一犬一华年。活着,风还在,永恒。
人生不可能会重来,也不可能会预知未来。现在的我没有过多去想以后的生活,因为我觉得活着是最好的生活。
在《活着》一书中,余华用手中的笔描绘着生命的符号,但让我感受到的不是鲜活的生命,而是处处透露着死亡的气息。主人公福贵先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命运的天平已然倾斜,但这仅仅是悲剧的开始。后来,他的儿子、女儿又相继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死去,最后连唯一的外孙也被死神带走。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生命如同海面,任凭风吹浪打,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主人公的生活眼看着有希望,但到最后总是绝望,唯一伴着主人公的就只有那条和他一样苍老的狗。
该走的走了,不该走的也走了,只有他还活着。“好好活”这句话反复刺激着我的神经,这是每个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愿,但“好好活”的标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他会好好活吗?怎样好好活!活着对他来说真是好事吗?秋风再一次扑打在他的脸上,冰冷、刺骨,也许已经麻木的他早已没感到风还在,因为心已死。
风声是大自然内心的絮语,是大地的长笛和洞箫。想一想,这是怎样神奇的吹奏呀,一个个音符仿佛是从一个个神秘的深渊似的胸腔发出,而整个世界就是它的乐器。每当这时,生活的重负,劳作的辛苦都在风中一一化解了。我似乎听到了自己体内血液流动的声音,听到了时间在耳际的呼啸奔走声。
人,若在;风,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