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信息 > 会员动态

昔日旧煤都如何变成今日绿江南——遵义县联社赴盘县学习“三变”经验

阅读次数:1701来源: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欧阳毅  2016年4月13日

4月7日,遵义县联社副主任苟长海率业务发展部、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行赴盘县学习“三变”经验,了解农村“三变”改革的相关情况,为遵义县做好全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和推进务川县桐木村脱贫致富寻找他山之石。

上午,苟长海一行与盘县联社主任朱建红、监事长田应会等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在盘县联社座谈交流。据朱建红介绍,过去盘县经济过度依赖于煤炭经济及相关产业,随着经济结构及政策调整,煤炭业受到较大影响,盘县联社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创新发展模式,找到了业务拓展的新领域,通过“三变+金融+扶贫”的创新机制,积极走出一条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有了好的工作方向,盘县联社的业务发展也有了较大提高,截止当日,盘县联社的新增存款12亿元,新增贷款5亿元。

据了解,盘县是“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由于105亿吨的海量煤炭储量,1966年,来自全国20多个省、14个矿务局100多个单位的1.5万余人的建井队伍汇集盘县投入建矿会战,70年代先后投产,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全国少有。如今,这座过去的旧煤都在全省实施绿色转型、生态发展的大战略中,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发展山地特色农业,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三变”模式,试点农村土地改革,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钱袋子开始变鼓,荒山开始变绿。3月25日,盘县还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单位走出国门,在2016年法国巴黎国际旅游展上向全世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白云放乡娘娘山,峰林芳菲花果园。下午,苟长海一行来到中国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盘县普古乡娘娘山及淤泥乡中心村现场了解“三变”具体做法及成效。

“我们这里的农民下地都是坐大巴。”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正学很高兴地向苟长海一行说道。陶正学本是盘县一煤企老板,2012年回到家乡普古乡舍烹村联合村里6个村民,成立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年时间,以“三变”模式完成1.7万亩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460余户农民入股,集中种植了猕猴桃、石榴、刺梨等水果1.5万亩,并建设了科技农业观光体验园、休闲旅游度假区等。

为了给“三变”工作提供便利,带动更多村民创收致富,当地党委还以舍烹村为主,将附近其他7个村集合起来形成普古联村,成立了联村党委,协调“三变”工作。据陶正学说,现在这8个村的村民没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全都回到家乡成了“坐着大巴下地”的新型农民,有效解决了空巢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

“三变”具体怎么变,普古联村有自己的一套。

“资源变资产”扶贫机制新。舍烹村最初以8个门面入股,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万元;联村党委下辖的8个村,利用土地流转和产业服务管理入股,8个村每年分红40多万元;各村还以生态林、水域、湿地、荒山等集体资源相继入股,开发温泉度假小镇、生态餐馆和水上乐园,每年可固定分红11.5万元。“三变”以来,普古联村已经实现脱贫1192户2450人。

“资金变股金”脱贫致富快。联村党委采取“村委会+园区+公司”的模式让资金变股金。共整合8个村的财政扶持资金2252.14万元入股园区项目建设,撬动了1.2亿元民间资金参与园区项目建设。整合普古乡19个村级集体发展资金93.7万元以现金方式直接入股娘娘山旅游公司休闲旅游产业,入按年利率的12%采取保底分红,2015年分红10.5元。

“农民变股东”增收渠道多。除了村集体资产入股分红、流转土地、在农业园工作获得收入外,普古联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民变股东,8个村先后有465户村民通过现金方式入股合作社,总股金达2000万元。

而在淤泥乡中心村红米生产基地,也正在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方式,流转土地上千亩,打造集种植红米、农业观光、水稻鱼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基地。

“这也是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问题。”盘县联社副主任李彪认为,1978年开始的农村土地从集中生产变成承包到户与今天“三变”改革农村土地再次以合作社形式从分散走向集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分散在老百姓手中的农村土地已经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单一的农户无法有效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滞后性等显著缺陷,李彪认为这是“三变”产生的原因。

然而对于推进“三变”重要力量的金融机构来说,如何把控风险、处置个别“三变”失败造成的不良资产,是所有即将涉足“三变”“两权抵押”的金融机构必须思考和面临的一个全新命题。

遵义县联社将深入转化本次学习成果,在省联社及审计中心的带领下,紧跟党委、政府产业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工作新机制、明确发展新方向、探索试点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