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正月初二,下班后时间还早,此刻让我想起了和平村的两位老人,一种冲动和怜悯油然而生,不知道他们春节过得怎样,我应该去看看他们。于是我到商店去买了点礼品,骑车前往,一个小时后,就到了他们家。
家里比较冷清,但二老非常热情,看到我的到来非常感动,说我是今年第一个去他们家的人。两位老人都年近花甲,身体不很好,特别是余秀文老人常年是药不离口。家里也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来源,养了3头猪,1头牛。两个女儿远嫁外地,孤苦伶仃。虽有一个30多岁的儿子,但没有文化,没有经济头脑,完全是个老实人,去年在外面打工才挣了伍仟块钱。他们被纳入了精准扶贫的对象,当然,帮扶他们的人不是我,但我心里不去看望反而难过。
我向两位老人说明了今天来的目的主要是来看望你们。我们聊了很多,家常、医保、贷款、还有今后的发展方向。政府在去年给他们解决了3个低保,属于社会兜底户,这样基本能维持生计,但通过老人的口气还是想自己发展。余秀文老人妻子罗维芝说:“我在信用社还有1万多元的贷款,想把它还一点”。去年她到我社还了1万多元,这笔贷款之前从未结过息,或许是因为我去过他们家几次,坚定了他们还款的信心,但我也向他们表明,这个情况会向领导汇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减轻你们的负担。之后,我向老人谈到了发展养殖业,因为他们房子周围有空余土地,发展养殖业是有条件的,比如养竹香鸡。因为养鸡成本不是很高,并且他们家还有条件放养,我向二老分析儿子搞养殖业是有能力的,他可以去买饲料、可以圈鸡舍、可以给鸡消毒、可以运鸡到市场卖。一旦鸡长大后母鸡可以下蛋,这样可以拿到市场卖,同时也可以自己筛选鸡种进行繁殖,一年下来有个200只鸡,收入1.5万元是不成问题的。并且儿子也可以在当地卖点苦力,一家人的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这个鸡苗和场地的问题我会联系挂帮人,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二老听后非常同意,说这个办法好。
我想我们国家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全国脱贫,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的,并且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准脱贫措施,因户施策。这一天我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