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当下大家最爱观看、最爱讨论的节目之中一定有《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吧。对于自小爱音乐的我自然是每一届每一期都不会错过,但一届届下来,让我觉得参加比赛的选手中从大多数科班出身的渐渐的演变成各种行业、各种人群、各种国籍的都有,很多并非专业的选手都敢于来进行挑战,这让我不禁在思索,这些通常被认为输在起跑线上的选手,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一样可以比拼的同样精彩。
在读大学的时候,总会认为学音乐的人不是从小有坚实基本功的是在怎么也比不上我们专业学生,在整个艺术学院中器乐与跳舞往往是最能看出差异的,一个从小学习的学生总会在专业技巧方面强于“半路出家”的学生。大部分音乐学院在进校时都需要在进行面试演奏,然后由老师选择2、3个作为自己4年的学生,对于弹奏能表现出基本功的学生往往都是各位老师挣抢的学生,对于“基本功”这一词,在音乐中很多时候往往都被看作是至关重要的,总认为那些输在起跑线的学生是很难成功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会发现,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下出来的小孩,大多数都容易受到一些固定模板的束缚,做事学习都变得一成不变,不追求于创新,但往往是不精通于一项技能的学生却对各种音乐能够更为灵活的运用,这最大的区别正是那些被我们认为输在起跑线上的学生所独有的。
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读书时候高我一届的学声乐的学长,在我才进校时第一次路过他琴房听见他练嗓时,我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多么刺耳的声音,很多同学都议论说他不适合学习音乐,但他还是坚持每天认真学习、练嗓,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他突然敲响我的琴房们想让我帮忙给伴奏。这次与他的交流让我彻底改变对他的看法,他是一个农村的小孩,家里没有钱供给他额外学习专业知识,但是从小他就喜欢唱歌,哪怕被别人嘲笑他也依然坚持,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能进行专业的学习、有专业的老师各教各种器乐,他一点也不想放弃,就这样每日坚持。4年后在毕业汇报时,他演唱了一首歌剧中的选段而拿了专业成绩第一的好成绩,这不经让每一个人都刮目相看,但是又有谁能有他这后天的努力?4年中,他扎实了专业知识,学好了声乐主修,还选修了钢琴、萨克斯、长笛、吉他,并且利用剩余时间自学架子鼓……但正是这一点点的学习与积累,才能让他破涌而出、完美蜕变。
这两天看《新闻联播》播报了一位老人在60岁时,为了教孙女认字而自己开始自学认字,每天一直坚持学习,慢慢的开始进行写作并且投稿,75岁时她已经出版了2本书,现在马上将出版第3本。记得这位老人慈祥笑着说“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这句话不正是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吗?连一位老人都可以坚持不懈的做一件事情,而正值黄金年龄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
要明白,想要成功的人,就别怕输给时间,因为他们永远敢于与时间进行赛跑;想要成功的人,就别怕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他们永远能比别人付出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