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这段时间是黄道吉日还是说我们这代人都到了适婚的年纪,很多小时的玩伴打电话来说他们马上结婚了,请大家来聚聚喝喝他们的喜酒。由于小时候我住在厂区的家属院里,读书也是在厂里的小学读书,同学的父母就是我父母的同事,所以那时候大家都比较熟悉,只是后来我读完初中我家就搬出家属院了,就很少和这些同学有联系了。
凭着儿时的记忆走过一条条小路,居然没有走错,进门看见同学家的装修摆设,居然还是小时候的摸样。看见很多小学的老师同学都在,大家开始互相唠嗑,问问最近的情况。由于房间里空气不是很好,我走到阳台透透气,把头望向窗台下,看见小路边上种的梧桐树都长大了,遮住了人行道上的风景。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小时候我就站在这颗梧桐树下大声大气的叫着同学的名字,然后又吼出一声“要迟到咯!”那时我们相约一起去上课,每天我都要在这里站两次——早上上学一次,中午上学一次。每次都要大声呼喊我同学的名字,声音又大又洪亮,经常楼上还在睡觉的人都被我吵醒,免不了一顿大骂。那时候大家都没有手机,通讯全靠吼,想起那个时候就想笑,现在还有谁会在楼下大吼大叫呢?包包里手机一摸出来,一个电话即斯文又有素养。完全可以掩盖住我们这种外表斯文内在却是粗鲁女汉子的真面目。虽然那时候通讯不是很方便,但是大家感觉却更亲密。
小学的时候我有位重庆笔友,我们每两个星期就会给对方写一封信,互相给对方寄祝福的卡片,后来她家和我家都安装了电话之后我们就电话联系,可是慢慢的我们电话联系却少了,那种感觉仿佛电话拉远了我们的距离,还没有书信来往时那么亲密。究竟通讯发达了让我彼此更紧密还是通讯发达后让我们变得更冷漠?不管在家在外,一部手机就能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全世界的新闻,摇一摇就可以马上认识几千公里之外的人,过年过节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还是免不了看见几个亲戚在埋头玩着手机,和长辈的交流少了,和小辈的没有交流的语言,反而是发达的通讯把我们圈进了自己的空间里,把我们变得更不愿和身边的人面对面交流,仿佛语言的沟通真成了时空的交流。当初发明电话的初衷完全被我们利用错误了,它的发明是为了能更方便我们大家联系,缩短时间的距离,即使在千里之外能听见亲朋好友的声音那也是一种欣慰。
此时此刻回想起过去,我多想有一天能收到一封书信,也想有那么一个人能在我家楼下大声呼喊我的名字,即使是他喊出的是我最讨厌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