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周末,你是忙着和朋友聚会还是选择回家陪父母呢?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给父母钱财就是孝顺吗?
第三个问题:你体会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吗?
以上三个问题是金鼎山镇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孝老爱亲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开场提出的问题,当时的我也在心里暗想我该怎样回答。
随后在主持人的提议下,全体起立随音乐欣赏了耳熟能详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这首朴实的歌曲勾起了我对家久违的温馨记忆,忽然间拨动了我的心弦,顿间觉得眼眶湿润了。心里盘算有多久没去看看父母?有多久没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经常以忙工作、忙应酬、忙聚会、忙孩子为借口,总是以“下次有时间去看父母”为托词。已为人母的我也常思考什么是孝?此次道德讲堂通过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传播孝老爱亲的文化,让我受益匪浅。
孝老爱亲,陪伴是最好的爱。“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这是时下流行的亲子教育理念。同样,陪伴也是对“孝老爱亲”最好的诠释。现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父母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了,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加之80后独生子女政策的特殊国情。大多因儿女忙,一年陪伴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每逢佳节父母提前准备了一桌好菜,期盼儿女的归来;很多子女以为过年过节给父母买丰厚礼物就是孝,殊不知父母要的是儿女陪伴。我记得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老人在家做好了饭菜,静静等候家人,待电话响了,老人兴奋的问什么时候回家吃饭,儿子、孙子相继告知老人不回家吃饭了,老人一人静静坐在饭桌前发呆,嘴里反复念叨:“都忙、都忙……”。
孝老爱亲要趁早,莫得父母不在时徒留遗憾,花开花落有时节,人死人生无常态,无论我们是贫是富,是近是远,都应该珍惜当下。带着孩子、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给孝老爱亲多一点时间陪伴。
孝老爱亲,理解与宽容是最好的方式。年轻人与老人的生活方式、习惯截然不同,在生活中难免会为诸如饭菜味道轻重、作息时间的早晚等鸡毛蒜皮的事与老人发生不愉快,尤其是与配偶父母相处时,更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接纳配偶父母。偶然间在朋友的微信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爱父母的五不怨,你做到几个?》,不抱怨父母无能、不抱怨父母啰嗦、不抱怨父母抱怨、不抱怨父母迟缓、不抱怨父母生病。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变老,直至离开我们……,抱怨父母,不如理解父母。
孝老爱亲,言传身教是做好的教材。我经常与上学前班的女儿一起诵读《弟子规》中的章节,女儿常问我:“首孝悌、次谨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语句是什么意思。当我给女儿解释后,我自己也在深思,我自己真正做到了吗?
常言道:“养子来报父母恩”,只有当自己都为人父母时,才会真正体会孩子从出生—咿咿呀呀学语—走路—长大这一历程的辛勤付出,才会真正理解父母无私伟大的爱。今天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曾记得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从门缝里看见妈妈为奶奶洗脚,小男孩转身抬一盆水说:“妈妈,我也要给您洗脚。”妈妈看到小男孩盆里的水溅在地上时,脸上也荡漾着喜悦的幸福。
孝老爱亲,传播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百善孝为先,孝是道德的根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虽不需要木兰替父从军、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的惊天动地,孝只求细水长流,只求常回家看看。孝敬老人是社会公德,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直接反映出社会的幸福指数,孟子曰:“从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是: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厚德善行,懂孝道、知感恩,夕阳的幸福要靠朝阳的回报,让我们为构筑全社会老人的“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而共同努力!让我们把“爱”带给父母,愿天下父母健康、长寿、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