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和经营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各大金融机构必将在利率市场化的战场上“逐鹿中原”。长期以来利率市场化逐步的开展,但在美国Q条例的废除和阿根廷利率改革失败的教训,让利率市场化之路走得十分的审慎。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之路又迈出重要一步。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就是由资金市场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水平,让利率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利率市场化实施后,利率水平会有所提高,资金使用者的资金成本也随之上升,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迫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配合其他商品价格机制的作用,引导资金流向效率更高和更需要资金的部门和企业。
然而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资金的流向更加合理化、效益化,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促进金融创新,加快金融机构转型;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缩减,利润减少,对金融机构传统盈利模式造成冲击,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服务质量、管理结构等提出新的挑战。
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重要性
1、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996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式拉开帷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和步骤循序推进。
1996年至今,我国先后对国债、金融债券在内的非存贷工具和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贷款利率、同业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价格已实行市场化。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仅剩最后一个环节——放开存款利率上限。
2、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
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目的,是与其他相关政策相结合的重要调控方式的转变。实施利率市场化以后会大大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优化利率传导渠道。真正的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中央银行不再对利率实行管制,这赋予了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同时能够反映资金的市场状况。
第二,发展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工具调控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同时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加灵活地调节其资产与负债。
第三,抑制“金融灰市”有助于强化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在利率管制时期由于利率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而是由央行决定的,使得利率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状况,造成利率结构不尽合理,不可避免的就产生“金融灰市”现象。
第四,促进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结构调整。在利率实行管制时,金融机构的业务趋向于同质化,都愿意与大型企业、实力雄厚的借款人发生业务,不愿意涉足中小微企业。利率市场化后将加剧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使得金融机构适时调整资金投放方向,使得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机会增加。
三、利率市场化下的同业竞争
1、利率定价竞争
利率市场化无疑将极大的促进国内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剧利率风险,利率定价是否合理将关系到整个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
在金融市场上利率就是资金使用的价格,买卖是否赚钱,就在于价格是否合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其他金融机构占的比重很小;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广,金融产品较为齐全;政府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帮扶力度较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在技术网络、机构网点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处于劣势,中间业务较少,业务范围较窄,存贷款利差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实施利率市场化后中小型金融机构将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其成本上升和收益减少,一旦出现经营困难势必出现挤兑风波,从而引发银行的信用风险。
2、产品多样性竞争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拥有绝大部分的金融资产,同时在产品的多样性上也具有绝对性的优势。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包括了个人贷款、个人存款、电子银行、外汇服务、理财等12大类业务。在这12大类业务下,包含了人民币储蓄存款、外币储蓄存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理财产品等54项子业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服务范围广泛,金融产品齐全,网络服务全覆盖,使得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竞争上占有绝对性优势。
3、金融服务流程化管理引发的竞争
流程银行是指面向市场,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化业务流程,实现前、中、后台分离的类似工业企业一体化流水线作业的管理模式。2005年10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提出中资银行业务流程都存在重大弊端,仍只是“部门银行”而非“流程银行”。以此为契机各大商业银行开始进行流程银行探索。例如,工商银行按照资产、零售、新兴三大业务板块改造其上海分行业务管理体制;中国银行对一级分行业务线和产品线进行改革;交通银行针对银行卡、网上银行、中小企业等新兴业务按照利润大小原则建立了集中经营的战略单元。流程银行管理展现出在现代金融大环境下科学、高效的新型管理模式。
4、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的进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在以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金融机构等未予受理的中小微企业相关业务,将被新进入的民间金融机构吸纳,并且以往的地下钱庄业务将浮出水面,加剧金融机构的竞争。
四、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
1、明确市场定位,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
第一,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长期服务地方的经验使得对中小企业了解深入,而且与中小企业长期合作,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比较了解,降低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深深扎根于本地市场,了解当地的经营、消费、借贷等情况,在市场业务对接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第三,农村信用社作为县一级法人机构,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经营灵活,网点较多,服务面广,决策效率高,同等条件下业务调整也更快。针对中小企业需求的多样性,能够快速设计出不同的金融服务方案,并依此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提升竞争力。
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以将客户——竞争区域——产品为一个市场定位模式,结合自身人熟、地熟,经营灵活等优势开展差异化经营。
2、加大业务创新及营销
在利率市场化下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信用社可以采取金融创新、加大营销力度等措施提升整体竞争力。
首先,更新创新理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我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传统的农、林、牧、副、渔的模式下,加大对农业产品服务、农产品初级(深)加工企业及组织的金融服务力度。
其次,对资产、负债产品进行创新。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经营活动逐渐多样化。在遵循合规性、安全性、灵活性的原则下,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树立品牌意识,创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的贴上农村信用社标签的金融产品,使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够给农村信用社带来长期的效益。
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存贷利差收窄的过程,要减轻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发展不以存贷利差为利润来源的中间业务。在现存的中间业务中,代理类、理财类和银行卡类业务将成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新突破,新的利润增长点。
3、加强农信社科技服务支撑力度
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和电子技术不断的应用于银行的业务领域。银行业已从传统的银行时代进入“超级银行”时代。以“比特币“为例,最早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但现在已经可以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它的特点是分散化、匿名、只能在数字世界使用,2013年11月19日,一个比特币就相当于6,989元人民币。因此加大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的创新和推广力度,使其成为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中的新星。
4、加大服务力度
金融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各个金融机构之间除了在网点建设、服务设施等硬实力上竞争以外,在服务软实力上也是不容忽视的。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客户群体的素质良莠不齐,但在服务的质量上却丝毫不能有差异。窗口服务单位在做好本职工作时,还要做好各项业务的咨询、营销等相关工作,努力把把优质、文明、高效、亲切的服务带给每一位来农村信用社办理业务的客户。
5、加强“售后服务”
金融机构作为特殊的经营主体,所经营的商品就是货币。每一笔业务的办理都可以视为一个经营活动,因此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售后。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是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不同的职业背景、收入情况、年龄情况、风险认可程度等所对应的理财产品有所不同。在客户已购买理财产品后,在理财产品后期管理中,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适时的提醒客户调整自己的理财方案。以放心、优质、高效的“售后服务”来赢得客户的青睐。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必经阶段,在这场残酷的“群雄逐鹿”之战中,农信社只有准确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信社地缘和人缘优势,深耕区域市场,集中资源对市场内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精”、“专”、“特”的金融服务,实施有别于大型国有银行的差异化策略,才能在“高手林立”金融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做值得尊敬的百姓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