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接受了农行的惠农卡和小额农贷,为大棚蔬菜园建立排水系统,否则我的菜园就被今年洪水冲毁了,终于凑足了盖房的钱了。”道真县村民梁才富看着自家新落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小楼房,喜上眉梢。
坡面屋、红柱子、小青瓦、雕花窗……在遵义,许多人家住进了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以前提到遵义偏远地区,不免给人老、少、边、穷、乱的印象,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后,农民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而是渴求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既漂亮、舒适,又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和农民审美认同的新居。针对遵义市农村出现的建房热潮,遵义市政府经过调研后,设计出独具遵义特色的“黔北民居”建筑图集,引导农民建房。遵义分行抓住时机,积极奔走于政府和农户之间,广泛宣传惠农政策和农行产品,为农户增收致富出谋划策,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对“黔北民居”建设户积极提供信贷支持。试点期间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近8亿元,发行惠农卡12.8万张,支农作用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
安“居”才能乐业,富起来的农户首先想到的是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黔北民居”成为新时代农户追求的时尚,而这一积淀民族特色文化的民间建筑还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赤水,让游客流连的除了赤水河的美丽风光,还有这些别具民族风情的房子。“今年,农行的朋友给我推荐了小额贷款,我把自家的屋子按‘黔北民居’式样翻修扩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入住观赏、拍照留念,我每个月接待游客住宿可创下好几千元的收入。”赤水县村民何金能高兴地说。在赤水河畔,还有许多像他一样依靠农行提供的信贷支持而走向致富道路的农户。
“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地缘不足人员补。我们要因地制宜帮助农户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遵义分行分管三农业务的行政领导对服务“三农”的前景充满信心。
亮丽的“黔北民居”,是遵义农村的名片,而不怕苦不怕累则是遵义农行人的名片。在部分缺少网点的村镇,遵义分行致力于把人员用好用活,充分挖掘了熟悉乡风、乡情、乡土的客户经理,同时培养他们腿勤、口勤、手勤的作风,增强他们的钻劲、韧劲、闯劲和干劲。短短一个月,他们下乡镇,跑田埂,共安装302台POS、225台支付通,并帮助农户开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把手教会农户使用……该行还加强思想动员,组织全辖客户经理认真学习《金融服务“三农”政策读本》《服务“三农”案例》《小企业金融产品手册》《小企业信贷业务资料汇编》和“三农”信贷业务授权、授信、担保操作规程等文件资料,并先后累计培训员工280人次,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
在推进“黔北民居”的建设过程中,该行业务经营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截至目前,全市12家试点支行各项存款余额近1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亿元,完成中间业务收入2000万元,试点期间实现利润超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