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银监会年报强调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

阅读次数:1759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肖旺  2012年5月3日

 

从银监会年报看,自2009年开始,“影子银行”字眼频现。其中,2009年年报认为,“国际上,影子银行监管等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随后,“影子银行”出现的频率激增。银监会2010年年报谈到“防范重大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时指出,要果断清理规范银信不当合作等“影子银行”业务,并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继续增大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之一。而日前银监会发布的2011年年报则有14次提到“影子银行”,并明确指出要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测和监管。

中国银监会日前发布的2011年年报强调,要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测监管,年报还特地开设了“影子银行”专栏。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影子银行”所进行的定义,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涉及信用中介的活动和机构;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在2011年年报中,银监会对导致系统性风险以及监管套利都阐述了理事会的解释。同时银监会也指出,因为目前我国对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银监会认为,目前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不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

从银监会年报看,自2009年开始,“影子银行”字眼频现。其中,2009年年报认为,“国际上,影子银行监管等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随后,“影子银行”出现的频率激增。在2010年年报中,有16处提到“影子银行”。银监会2010年年报谈到“防范重大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时指出,要果断清理规范银信不当合作等“影子银行”业务,并认为“影子银行”体系继续增大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重要“导火索”之一。在介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时,也重点介绍了国际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新举措。而日前银监会发布的2011年年报则有14次提到“影子银行”,并明确指出要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测和监管。

“影子银行”在我国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逐步收缩,特别是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房地产企业以及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充裕的民间资金大量涌入,推动“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扩张,巨额的资金在银行体系之外循环。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2003年以来,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和银行的信贷冲动导致政策当局对银行信贷能力加大限制,表内业务吃不饱,银行就要拓展表外业务,由此导致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其中包括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

此外,近来随着温州老板“跑路潮”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由民间资本构成的“影子银行”业务的潜在风险也渐渐浮出水面,并已开始威胁到金融系统的稳定,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在2011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中国银监会就将“影子银行”风险列为银行业2011年三大主要风险之一。2011年报在介绍当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银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提到会议的一项议题就是讨论“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工作及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情况等。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1年年报致辞中表示,要持续加强银信合作和表外业务等领域风险防范,不断加强银行业与“影子银行”、民间融资之间的“防火墙”建设。彭文生也认为,近几年快速增长的“影子银行”业务,不仅干扰货币政策的执行,也包含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需要通过审慎监管使其透明化和规范化,在促进金融创新,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同时,控制相关的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要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扩大监管范围。他认为,“影子银行”具有杠杆率高、流行性风险大等特点,国外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松懈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的失控和危机的恶化,虽然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尚小,但是我国应吸取这一教训,防患于未然,扩大监管范围,积极推进相应措施。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的监测和调控,建立健全对民间借贷的有效监管,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