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信合烙印——贵州第一个信用社“元田乡信用合作社”散记

阅读次数:4430来源:桐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冯俊涛  2012年4月27日

桐梓,一个一千三百多年亘古不变、至今仍在中国版图上唯一叫做夜郎的神秘之地。桐梓元田坝,一个在贵州历史上解读“信达于民、合源于心”的信合源头……

桐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收藏的一张“桐梓县三区(元田)石板信用合作社社员证”记载:1954年10月11日,农户刘惠贤,缴股金额2.00元;而另一本“桐梓县元田区元田乡信用合作社贷款证”显示,1956年5月28日,贷款户陈绍清贷款金额2.00元,贷款用途购买农具……

沧海桑田,往事如烟。川流不息的车辆,密集喧嚣的人群,千年流淌的溱溪河,亦或别墅式星罗棋布的黔北民居,纵贯黔渝的崇遵高速公路。“元田信用社”带走的不仅是远去的记忆,也带走了一代信合人的青春年华。贴在桐梓联社档案室墙上一张张蜡黄的“信用物件”,就像火红的烙印,铭刻着贵州农信走过的六十载风雨历程。

它——在向世人昭示着自己坚不可摧的“命根”,也信守着对“三农”的坚强承诺,诠释着一代又一代信合人生命的不屈意义。

寻访“贵州第一社”

19世纪中叶的德国,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并列的现代金融制度格局,是历经一百多年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发展才逐步形成的。中国合作金融的实践,最早是“中国华泽义赈救灾总会”于1923年6月在河北省香河县成立了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192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黄冈县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从建国初期到1958年“大跃进”,是新中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建立和发展的时期。期间,中央政府为了尽快把农民和农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在广大农村推行了生产合作社、供销社和信用合作社等“合作化”运动,并且“三大社”都得到迅速发展。到1953年底,全国各地合作金融组织达到了20067个。

在中国大地广泛“合作化”前的1952年初,桐梓县元田区元田乡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很幸运地成为了贵州全省的“早产儿”,成为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信用合作社。

要说到元田,绕不开贵州近现代史上一位以特立独行著称于世,以叱咤风云傲啸于大西南的传奇人物—— 周西成。据载周西成1893年出生于桐梓县新桥黑神庙,少时就读于桐梓公立明德学堂,1911年投身军旅。1926年5月黔政,总揽贵州军政大权。在他任国民革命军25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协主席期间,征召民众,修通了四川经綦江、桐梓到遵义的贵州历史上最早的公路——川黔公路。

不可否认,无论作为“大鹏展翅恨天低”的周西成,还是“有官皆桐梓”的“桐梓军政集团”,对桐梓乃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和正面的影响。许是人杰地灵,元田信用社就位于桐梓县城以北十余公里一马平川的元田坝,而元田坝正是当年响当当“贵州第一路”的必经之地。

而今的这条210国道两旁,多数靠信贷资金扶持起来的蔬菜大棚,成为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元田信用社的旧貌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新农村建设浪潮卷涌下雨后春笋般林立的黔北风格民居、乡村旅馆。

在这里,唯有信合人只争朝夕的精神动力!

“信合元勋”其人其事

陈庆渊清楚地记得:1952年4月8日,经人推荐,“土改队”工作组的人把正在地里干活的他请到了元田坝信用合作社。据他说,当时信用合作社隶属人民银行流动服务组,流动服务组在元田坝设立的锅厂、铧厂、织布厂、炼油厂,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时代号角中,正机声隆隆。

1953年6月,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基层信用合作社代表,陈庆渊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西南信用合作社座谈会”,会期15天,参加会议的贵州省代表团共7人,主要是省分行的代表,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打击农村高利贷,扩大信用合作社试点”。

“我戴个毛线帽儿,穿一件‘汗头’就代表贵州省信用社发言,心里有说不出的紧张。同时在会上发言的还有来自四川省璧山县狮子桥信用合作社的代表。元田乡信用合作社就是贵州省第一家信用社。”陈老回忆道。“直到1954年4月,我出席贵州省金融会议,贵州才有了安顺地区大西桥信用合作社。”

元田乡信用合作社属贵州省第一家信用社这个事实,在今年74岁、1954年进入元田区新场乡信用合作社的綦朝林那里也得到了证实。

“西南会议”后,桐梓县人民银行流动服务组在元田坝设立的锅厂、铧厂、织布厂、炼油厂等被移交给供销社和粮食局。随着生产合作社、供销社和信用合作社的异军突起,并纷纷发展和争夺会员——“三大合作社”最早的竞争开始形成。据陈老介绍,信用合作社当时主要是发展社员、组织存款、发放贷款和耕牛保险“四大任务”。他说,在“三大合作社”中,多数农民愿意参加信用合作社。但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工资没保障,信用社就像一个“无娘娃”,职工不安心,少数职工选择离开了信用社。

1956年3月,陈庆渊调入县人民银行工作。

来到位于桐梓县楚米信用社顺亮家里,他正在为身患脑梗塞、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妻子罗文贵做饭。尽管磨了一身毛病,罗文贵却毫无怨言。她说儿女们幼小的时候,陈顺亮一年加起来可能有三十天在家,而自己要招呼一帮孩子,晚上还要做繁重的家务,每天都要凌晨才能睡觉,早上天不亮又要起床干活。不过老陈本分老实,有事业心,自己心甘情愿,再苦也有想头。

信守爱巢、支持丈夫事业的罗文贵,在与陈顺亮共同打拼的人生旅程中,也收获了伟大爱情的结晶。两老膝下共四子两女,长子在桐梓县天门信用社工作,孙女在桐梓县羊蹬信用社工作,子承父业,算得上“信合世家”,其乐融融。

陈顺亮生于1942年3月6日,1959年7月参加信用社工作,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值得一提的是,在信合事业上,陈顺亮不离不弃,一干就是42年。

1991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给予陈顺亮这样的评价:从事农村金融工作三十年,为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做出了贡献。

在数十年的农信生涯中,陈顺亮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多次获得金融先进工作者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农村信用社“信”与“合”的特殊的企业文化内涵。

生死相随“三件宝”

“我工作好多年,这张桌子、这架算盘还有这个账本就有好多岁了。”在陈顺亮家里,不仅没有发现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老两口的起居之地,都还是一张陈旧不堪的老式木床。昏暗的寝室一角,一张再也老套不过的“三抽桌”和一架黑色“十五桥”算盘,却被保存得十分完好。这不,陈顺亮还在木箱里翻出了一个老账本。陈顺亮说:千万别小看我这三样东西,它们都是我参加工作时买的,至今已经跟随我五十二年了,只要我一天不死,我就不会抛弃它们。

爱屋及乌,对农村信用社倾注了一辈子热情和热血的陈顺亮,他想把这些“古董”当做“传家宝”,去传承贵州农信这艘支农巨舰趟过的历史长河,去见证农信人这个曾经柔弱的身影,去承载更多的责任和良知。

陈顺亮兴致勃勃地带我们来到楚米镇凉风垭一个名叫楚米铺的地方。在这里,有一栋砖木结构、占地约140平方米的两层楼瓦房。陈顺亮说这栋楼房是在1964年合并为元田公社信用社时,信用社职工胡世江、陈少国、令狐昌文、魏成忠和自己亲手建造的办公用房,当时造价为1万元,它才是真正属于信用社自己的“老家当”。这是因为,自1952年建立信用社到这栋房子修建时,信用社一直是租用的民房办公。如今,这一位孤苦却有着特殊身世的“信合老人”依然矗立于风霜雪雨,但是当时肩挑背磨从不计报酬的“元老”中,胡世江、陈少国、令狐昌文、魏成忠都已纷纷离世。

陈顺亮一直有一个念头:想买下这栋自己参与修造的房屋,这样心里更踏实些。

桐梓联社理事长佘传达认为,这栋楼是元田信用社在长期租用民房后的第一次化身,是桐梓信合的纪念馆,如果用时间来链接,也是贵州信合的第一楼,它见证了贵州信合从无到有,从弱势到辉煌的艰辛历程。它留给新一代信合人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追求。

“鸡蛋存款”的启示

“我这个本子上,当时的存、贷款情况清清楚楚。”陈顺亮找来老花镜,翻出写着“农业学大寨”的一本红色笔记本道。里面记录了元田信用社1961年到1979年的累计存款、余额发放、余额转存款等数据:1961年累计存款24090.60元、余额38790.60元,对社员发放624.00元、余额486.00元,转存款4768.00元;而到十年后的1971年,累计存款1057077.64元、余额340289.15元,对社员发放11598.79元、余额28459.73元,转存款354603.43元……

“1974年,元田信用社集体发放贷款118696.00元,贷款规模首次突破10万元大关”。陈顺亮说,当时一心就想着壮大业务规模,支持和发展生产。尽管长达60年的成长岁月,农村信用社没有离开过自己赖以生存的农村、农民和农业。在“三大社”中只有信用合作社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一直是依靠农民和为农民服务的,信用合作社才有了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到1964年元月份合并信用社时,社员股东已达到4千多户、股金近1万元。

也就是在这个笔记本上,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组数据:从1952年建社到1984年长达32年间,元田信用社核销“呆账”一次,金额仅为80.00元。或许,它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信誉,一如既往地架设了信合人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情感桥梁而脚踏实地的“挎包精神”在这个时代尤显重要。

“为了组织存款,我们一年三百天以上都在辖区的新场、九坝、栗子、马鬃、石板、小坝、茅石7个公社127个生产队打转,组织起来的存款都是些‘鸡蛋存款’。”在那个时侯,鸡蛋一分五厘一个,组织的存款五角、一元、一元五角不等,人们习惯称它叫“鸡蛋存款”。陈顺亮说,那个时候实行统收统分,信用社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审查生产队会计的分配方案和核对工分,然后背着挎包下去把款兑现给群众,再组织群众存款、回收贷款。无论是加班乃至通宵达旦工作,从来没领取过加班费。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守库费”一晚上才3角钱,可就是有使不完的劲。

追寻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足迹,从建立信用合作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她饱尝了蹒跚学步的各种艰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在农村信用合作社恢复和发展阶段,国家决定把信用社交给农业银行管理。期间,农信社虽“元气”增长,但离合作金融组织的“本来面目”却相去甚远。从1984年提出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重大改革到1996年国务院提出对农村信用社与农行“断奶”,是信用社向合作制道路迈进的初步改革时期。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给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一剂“强心针”。继2000年7月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成为全国改革试点之后,2003年12月30日,全国8个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市)之一的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率先挂牌成立,对支持和发展“三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下一心齐跨越

截至2011年12月末,桐梓县农信社共拥有32个营业网点,职工264人。各项存款余额25.98亿元,比改革之初的2004年3.32亿元增加22.6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87亿元,比2004年3.04亿元增加13.83亿元,存贷规模居县域7家金融机构之首。截至2011年12月末,遵义全市14家联社(合行)共有法人机构14个,金融服务网点400个,在编、派遣、临时用工等3618人,是全市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同年12 月末,全市各项存款363.11亿元,各项贷款226.01亿元,股本金余额9.24亿元。

笔者采访省联社遵义办事处主任时,他总结了遵义农信自统一法人改革以来稳步发展的五条基本经验,就是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把握速度、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必须牢固树立“立足‘三农’、服务社区”的经营宗旨,必须建立健全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科学管理体系,必须积极争取各级地方党政对农信工作的关心支持。

长期以来,乘着贵州农信改革发展的铿锵足音,遵义农信人始终保持促进发展不争论,抢抓机遇不放松,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经营”的团结一致、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始终坚持“三农”市场定位,着力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农民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社区的银行”,在全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金融主力军作用,各项业务迈步全省地、州(市)前列。

纵观全省农村信用社,到2011年末,资产总额2201亿元,比年初增加429亿元,资产总量继续保持省内最高位。各项存款余额1776.7亿元,较年初增加357.1亿元,同比多增44.2亿元,增长25.2%。全年累计发放贷款826.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30.9亿元,较年初增加221.3亿元,增长21.9%,贷款发放额居省内金融机构首位。存、贷款新增额市场份额为25.5%和19.9%,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存、贷款总量和增量保持全省同业第一位。全省88家联社(行)呈现资金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监管指标持续向好、网点形象改善、服务质量节节攀升的良好态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今年1月19日,省联社党委书记、主任王术君在省联社首届社员大会第十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全省农村信用社要围绕“快”“好”“活”“强”四字做文章,提速进位、无缝对接、强基固本、抢滩登陆,以加速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主线,着力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规范管理上取得新进展,在改进服务上取得新成效,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风险控制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近段时间以来,一场旨在努力实现“三个领先”,积极寻求“四个突破”,切实增强“五种能力”,着力凸显“六大作为”的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开展“增比进位、推动跨越”大讨论活动正在全省农信系统广泛开展。我们站在农信改革的崭新历史节点上,在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伟大旋律中,全省信合人正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正胸怀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的信心和决心,正抱以团结一心、集中精力的热情和斗志,在省联社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将传承一代又一代信合人那不变的承诺,去恪守“信达于民、合源于心”孜孜不倦的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