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信息 > 会员动态

信用社,是他返乡创业的靠山——记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平正分社支持返乡农民工潘本桥创业纪实

阅读次数:2184来源: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苟锡波  2012年4月16日

 

遵义县联社平正分社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认真搞好跟踪服务,主动了解金融服务需求,及时给予评级授信和贷款支持,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及时雨”。该乡农民潘本桥就是信用社支持的农民工之一。

十几年前,遵义县贫困山区平正乡仡佬族小伙潘本桥走出大山,到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江阴县一家运动鞋加工厂打工,勤奋好学,富有创新理念的他很快提升为厂里的技术管理干部,就这样一干十几年。2010年,部分沿海企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停产和停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朋友大量相继返乡,潘本桥夫妇二人也在这时回到了家乡。

2011年春节他们回到了家乡,习惯了忙碌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潘本桥返乡后极不适应,让他找不到生活方向。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开始琢磨一件事:想想自己在外面经过这些年的磨练,在咱村里也算是一个长了见识和增了本领的人,自己懂技术,又会经营,就因工厂停产而荒废手艺和技术,实在不甘心,那么为什么不在家乡继续发挥特长自己创业呢?开办一个运动鞋加工厂---这个想法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潘本桥小心并慎重的对妻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什么,办厂?你要办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厂都跨了,你难道比那些大老板要强些吗?别异想天开了!” 妻子没好气的说道。对于妻子的谨慎和不理解,潘本桥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他心中萌生的这个念头却不曾退减。之后的这些天,他一边在网上查阅资料,一边做市场分析调查,一边到遵义市区运动鞋批发市场走访,忙得不亦乐乎。过了几天,他将一本详细的创业计划书放在妻子的面前,妻子明白了丈夫的决心,知道这不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创业。

为了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节约成本,他想把加工厂建在遵义市区,按照他的预算,要在市区办厂资金需要15万元,除去这些年在外打工所挣的10万元,现还差资金整整5万元。他拿着10万元的“一本通”存折,有些犹豫,缺乏资金却成了摆在眼前最难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他想了想该不该坚持自己的梦想呢?妻子看着丈夫失落的样子,想想这些年苦点累点都过了,眼前的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妻子看着他手中的“一本通”存折,突然一喜,指着上面的字“中国信合”,说:“我们可以去找信用社试试啥”。“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呢!” 潘本桥一下子反映过来,喜上眉梢。夫妇二人迅速向平正信用社递交了贷款申请,申请书写得具体详细,看得出他们的诚意和创业的决心。信用社工作人员根据申请及时对潘本桥贷款进行调查了解,通过他对创业项目的介绍和分析,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还款来源,认为潘本桥的创业项目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项目,潘本桥又是一个积富有思想和创业精神的年轻人。为能让他的加工厂能尽快建立起来,平正信用社决定对潘本桥实行特别授信,发放5万元信用贷款。当潘本桥接过5万元现金时,他激动的说:“感谢你们,感谢信用社,我一定会把厂办好、办大,不让你们失望!” 2011年元月,潘本桥运动鞋加工厂正式在苟家井开业,本着“信誉第一,质优价廉”的经营理念,很快赢得了市场,不久他的加工厂和两家运动鞋企业签订了代工合同,生意蒸蒸日上。平正信用社工作人员定期到厂里进行贷后管理,随时了解加工厂的财务情况和市场发展状况,并帮助加强宣传,扩大销量。有时他遇到难题,也总是会及时反映给信用社,征求大家的意见,一起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信用社好啊,不仅是我的经济后盾,还是我的业务顾问”, 潘本桥笑着这样说道。

2012年元月,遵义县平正乡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乡政府领导找到潘本桥,特别邀请他把加工厂搬回家乡,希望他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起个表率,为正在创业或正想创业的返乡农民工起个带头。听了领导的一席话后,他想了想该是反哺家乡的时候了,决定把加工厂搬回家乡,同时向信用社反映了情况。随着他的加工厂的不断壮大,产品需求量的增加,2012年2月他再次向信用社提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1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贷款,信用社通过调查了解,同时对产品市场、风险和还款来源分析,再一次向潘本桥发放贷款10万元。

现在潘本桥的鞋厂已有一定规模,效益也是初见起色,这些天他正在拟建成立自己公司,注册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