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活动中,绥阳县以“双信工程”(信用工程与阳光信贷工程)为载体,紧紧围绕落实“四项机制”构建联动格局,实施“五个工程”拓宽服务渠道,建立“三大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融互动平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一、“双信工程”的实施背景
创先争优活动中,绥阳县围绕新时期如何找准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切实解决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两张皮”、如何构筑服务发展平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服务内容上:思考究竟该为基层、为群众、为发展提供哪些服务,解决哪些问题。在服务方式上:思考到底该采取什么方式、什么手段和什么途径为基层、为群众、为发展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服务。在服务资源上:思考到底该由谁来提供服务,如何挖掘服务资源,扩大服务领域,增加受益面,实现服务的目标。立足这些问题和思考,绥阳县通过在洋川镇、风华镇和茅垭镇先期试点,广泛调研和论证后,全面推进“双信工程”建设,立足“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找准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点,对构筑服务发展平台进行了有益实践。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深化诚信教育,打造诚信环境。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双信工程”中组织、引导和服务作用,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实施信用等级评定,打造诚信环境,构建诚信体系。一是强化诚信教育。以基层党组织、党员和信用部门业务骨干为主体组建15个信用政策宣讲团,分片开展诚信教育。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信用政策宣讲300余场次,接受诚信教育群众达近30万人次。通过信用政策宣讲,提高了群众诚信意识,尤其是诚信于党委政府、诚信于市场规则、诚信于法律法规、诚信于金融支持的教育,积极倡导“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优良传统,着力打造诚信农民,营造诚信环境,构建农村诚信体系。二是实施信用评定。以农户经济信用档案为基础,采取群众议评、党员互评、党组织评审,公开信用承诺“三评一公开”,逐级创建信用户、信用组、信用村、信用镇,实行农户信用情况与个人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优惠挂钩,根据信用等级不同,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审批程序上给予相应的优惠和简化;同时采取授牌与摘牌相结合的办法,对已经授信的信用户、信用组、信用村、信用镇实施监督,信用等级下滑的实行摘牌。截至目前,全县已有97969户、693个组、64个村和7个乡镇通过信用评定。
(二)实现有机链接,构建联动格局。通过落实“四项机制”,实现“双信工程”与党的建设有机链接,在链条上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促进基层党组织对上负责、对下服务的有机统一,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和基层党员群众联动抓党建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协调共建机制。由县信合联社党委和15个乡镇党委(以下简称双方党委)联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统筹、协调和日常事务;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每月进行一次共建信息反馈,推动共建活动,促进工作落实。二是建立党组织共联机制。双方党委各派一名班子成员,建立村党支部党建工作联系点,负责指导联系点工作,每季度不少于1次,重点帮助联系点协调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难题,每年参加两次以上联系支部的组织生活,给支部党员干部上党课、作形势报告不少于一次。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117个,给支部上党课、作形势报告300多场次,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36个。三是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对贷款后的农户,由双方党委牵头,组织基层党员和干部职工,结合“四帮四促”和“城乡支部结对,千名党员帮扶”等活动,实行县机关单位党组织结对村(居、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帮扶农村党员的结对帮扶,截至目前,全县共结成1000余个帮扶对子,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模式,强化农户贷款的后续跟踪服务,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四是建立重点激励机制。开展“信贷支撑创业带富党员”“信贷支撑创业带富示范点”评选表彰活动,对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的党员创业带富典型和返乡创业人员实施“政府贴息”或“以奖代补”政策,激发广大农村党员参与创业致富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县共表彰创业带富党员135名、实施“政府贴息”或“以奖代补”共计18个项目30余万元。
(三)拓宽服务渠道,拓展服务内涵。立足“双信工程”的实施,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线,以“五个工程”细化服务措施,拓宽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
一是实施“信用创建”工程。双方党组织本着合作多赢原则,大力实施信用户、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镇逐级创建,信用镇拟在2012年底全部创建完毕。在创建工作中,信用部门负责业务把关,基层党组织负责组织协调,村支两委负责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双信工程”实施中的主导地位和组织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让基层群众享受信用成果。截至目前,已创建的7个信用乡镇农业贷款余额4.1亿元计算,创建“信用乡镇”后群众直接减少利息支付836万元。二是实施“阳光信贷”工程。以村为单位公布贷款条件、标准、流程、联系方式、监督举报电话、服务承诺,实行阳光信贷,主动接受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优化信贷环境,对有“吃、拿、卡、要、拖”行为、以贷谋私、不履行服务承诺或违法违纪行为的工作人员,严肃处理。三是实施“党员群众快车信贷”工程。建立挂村联户制度,由双方党委班子成员和职工分别联系村党支部和农户,重点负责联系一户产业发展户、一户贫困户、一户留守户。为产业户提供帮助和信息等扶持、对贫困户予以帮扶、对留守户子女和老人予以照顾。按照授信等级及其相应的优惠政策,向党员群众提供快速信贷服务,实现5万元以下贷款1个工作日内办结,5万元以上最多不超过2个工作日办结。四是实施“信合连心卡牌”工程。构架党员干部职工和党员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方便党员群众联系办事和及时了解挂帮联系对象情况,落实具体帮扶措施。“信合连心卡”由挂帮联系党员干部职工和村干部保管,主要记录挂帮联系对象姓名、家庭劳动力、收入情况、信用等级、挂帮联系原因、挂帮联系时间、挂帮联系措施及效果等情况;“信合连心牌”悬挂于挂帮联系对象家中,主要记录挂帮联系人姓名、挂帮联系人单位、挂帮联系人电话、接受挂帮联系时间、挂帮联系项目、贷款金额、还贷时间、发展目标等情况。五是实施“党群共富联创”工程。以三种模式进行推进。实施党员与群众结对帮扶。组织党员致富能手、创业积极分子每人分别与3-5户农户结成帮联对子,帮助结对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掌握致富技能,找准致富门路,获取致富信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行“支部+信用社+合作社(协会)+农户”“支部+基地+信用社+农户”或“村社共建”等模式,支持和鼓励能人党员领办、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党员主导作用,为会员提供信贷支持,带领会员农户共闯市场,提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组建党群共富联合体、互助会,开展带创共富活动。充分利用村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平台,动员和组织党员与其他农户,每个村组成1-2个以“学习互助、技术互帮、劳力互补、资金共筹、信息共享、市场共创、土地连片”为目标的党群共富联合体、互助会,指导建立互助运行机制,坚持经常性的互助活动,切实解决农户间劳动力不平衡、资金不足、技术缺乏、信息不畅等问题。
(四)降低金融风险,推动科学发展。立足“双信工程”的实施,建立“三大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搭建“双赢”平台,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建立产业项目支撑体系。以县机关涉农部门(农、林、水、牧,科技等单位)党组织为主体,成立以县委分管联系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产业协调指导小组,积极寻求项目,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地对授信对象的产业项目实施帮扶,实现帮扶模式从以往纯粹的单一的资金帮扶向项目帮扶转变,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项目库里18个可行性项目,已有7个通过论证并启动实施。二是建立产业项目评估体系。建立以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典型示范户和农村创业带富党员为主体的农村产业项目专家评估组,对凡是寻求信用资金支撑的授信对象实施的项目,实施专家论证,降低金融风险,促进群众增收。目前7个实施项目进行了专家论证。三是建立产业项目扶持体系。制定了产业项目扶持机制,对凡是寻求信用资金支撑的授信对象实施的项目实行“政府贴息”“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农村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已对产业大户、创业带富党员、返乡创业典型示范户实施“政府贴息”“以奖代补”政策35人次,涉及“政府贴息”和“以奖代补”金额达30余万元。
三、思考及体会
“双信工程”促进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拓宽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渠道,是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争优秀、各级党组织创先进的激情,落实了在创先争优中优化服务,在不断的服务中创先争优,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实践,实现了基层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融互动。一是拓展了服务内涵,对提升基层干部能力进行了新探索。“双信工程”在实践中,搭建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平台,通过在县、乡(镇)、村、组设置服务窗口,充分发挥了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在深化服务中的作用,解决了基层党组织 “怎样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等问题,拓展服务内涵,在实施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对提升基层干部能力进行了新探索。二是整合了党建资源,对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进行了新探索。在实践中,“双信工程”按照“按需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充分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职能带动作用,整合了党建资源,改变了以往基层党组织抓党建、金融部门抓业务、基层党员群众自谋发展 “单打一”的各自为阵状态,搭建了“多方共赢”抓党建格局。三是破解了“三农”难题,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新探索。“双信工程”不但契合了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强农的满腔期望,而且满足了农民创业、增收、消费的迫切愿望。同时也使农村信用社资金流动走出了“捏起怕死、放了怕飞”的尴尬境地,实现了金融机构自身占领农村广阔金融市场的夙愿。通过“支部+信用社+合作社+农户”模式,拓宽了产业发展资本,降低了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可控、利益多赢的运作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了“三农”最急需资金投入问题,创新了基层党组织服务“三农”手段,找准了破解“三农”难题新路子,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新探索。四是创新了社会管理,对构建诚信社会进行了新探索。在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中,基层党组织履行了执政党职能,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发挥了动员、教育、组织、引导和协调作用,而“双信工程”在推进基层民主实践中,通过以信用户比例为基础,采取“三评一公开”,大力实施信用创建与贷款利率优惠、创建授牌与考核摘牌直接挂钩,使村、组、户之间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了户与户、组与组、村与村之间的有效监督。这种利益共同体,加速了农民群众对传统思想观念的冲击和转变,平等、公正、包容、诚信、尊重、恪守等民主政治的心理要素开始在群众中积淀,并逐步内化成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造诚信农民、构建农村诚信体系进行了新探索。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双信工程”将深化拓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群众思想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将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社会管理进行协调统一,既提高了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巩固和发展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了基层政权服务群众的新载体,又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将“双信工程”融入到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能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党的自身建设,也为做好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创建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种做法值得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