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危机、面临改革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员工的心态进行投资。”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约翰•科特在其新书《紧迫感—在危机中变革》中提出:“正确的心态便是真正的紧迫感,即现在就行动、去争取胜利的不由自主的决心”。一切始于紧迫感。
如果没有紧迫感,企业要么置外部环境于罔顾,只会内视,既看不到外在的机遇,也无法发现潜在的危机,只会原地踏步或逆水行舟;要么就是被盲目的焦虑感所控制,瞎闯瞎撞,行动中不会有真正的创新战略,也没有执行力。科特强调,任何企业试图进行变革的努力,无论其规模如何,如果一开始没有足够强烈的紧迫感,一切事情都会变得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紧迫感的背后,是危机感!无论是张瑞敏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还是小天鹅的“末日管理”,亦或是微软比尔盖茨所说的,微软离倒闭只有18个月等等,都是在传递一种紧迫感!正是这种紧迫感文化,促使这些企业取得了不凡的业绩,而大多数自满的公司则往往在蓬勃发展几年、十年或二十年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之后,纷纷悲壮倒下了。除了遗憾和同情之外,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关于紧迫感的思索。
当然,在大学的教科书上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企业缺乏一种内在的企业文化。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解读,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笔者以为,安于现状、顾步自封、思想保守,不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是这些企业的顽疾所在。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面对日益激烈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广大干部员工必须切实增强“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并把这种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转化为我们加快改革发展的动力,转化为开拓创新的源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进一步加快发展、推动转型,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