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信息 > 会员动态

创业资金短缺, 信合帮你来解决 ---------记返乡农民工潘本桥的创业纪实

阅读次数:1775来源: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苟锡波  2012年3月12日

 

十几年前,遵义县贫困山区平正乡仡佬族小伙潘本桥走出大山,到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江阴县打工,进入了一家运动鞋加工厂,由于他勤奋好学,没多久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富有创新理念的他很快提升为厂里的技术管理干部,就这样在那家运动鞋加工厂上了十几年。和别的外出打工的农民一样,每年都要往返家乡几次,家乡经济的发展他看在眼里,在外漂泊的生活,让他有些眷恋家乡了。然而在2010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沿海企业转产、停业,大量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民工相继返乡,他们厂也不例外。在外务工多年早有了疲惫倦怠之感,这次企业宣告停产,致使他们夫妇二人起了返乡的决定。

2011年春节他们回到了家乡,习惯了忙碌与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潘本桥返乡后极不适应,闲置的状态让他找不到生活方向。日子一天天过去,于是他开始琢磨一件事:想想自己在外面经过这些年的磨练,实在是不容易,在村里算是一个长了见识增了本领的人,自己懂技术,又会经营,就因工厂停产而荒废手艺和技术,实在不甘心,那么为什么不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继续发挥自己特长呢?创业--开办一个运动鞋加工厂,这个想法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他一边琢磨着一边找出自己这些年积蓄,拿着信用社的一本通存折,看着这些年积攒的血汗钱,潘本桥小心并慎重的对妻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什么,办厂?你要办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厂都跨了,你难道比那些大老板要强些吗?别异想天开了!” 妻子没好气的说道。对于妻子的谨慎和不理解,潘本桥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他心中萌生的这个念头却不曾退减。之后的这些天,他一边在网上查阅资料,一边做市场分析调查,一边到遵义市区运动鞋批发市场走访,忙得不亦乐乎。过了几天一本详细的创业计划书,放在妻子的面前,妻子明白了丈夫的决心,知道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而是有调查有计划有目标的实心办厂。

为了随时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节约成本,他要把加工厂建在遵义市区,按照他的预算,要在市区办厂资金需要15万元,除去这些年在外打工所挣的10万元,现还差资金整整5万元。缺乏资金却成了摆在眼前最难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拿着10万元的存折,他有些犹豫,自己该不该坚持,苦点累点他们都能克服。看着丈夫的失落,妻子突然一喜,指了指他手中的存折,潘本桥不解,妻子指着上面的字“中国信合”,“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农村信用社啊!” 潘本桥一下子反映过来,喜上眉梢。夫妇二人迅速向平正信用社递交了贷款申请,申请书上写的具体详细,看得出诚意十足。信用社工作人员根据申请及时对潘本桥贷款进行调查了解,通过对他的一席谈话潘本桥是一个积富有思想和创业精神的年轻人,为尽快能让加工厂建立起来,平正信用社决定对潘本桥实行特别授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他发放5万元信用贷款。当潘本桥接过5万元现金时,他激动的说:“感谢你们,感谢信用社,我一定会把厂办好、办大,不让你们失望!” 2011年元月潘本桥运动鞋加工厂正式开业,本着“信誉第一,质优价廉”的经营理念,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与两家运动鞋企业签订了代工合同。信用社工作人员定期到厂里进行贷后管理,并帮他加强宣传,扩大销量。有时他遇到难题,也总是会及时反映给信用社,征求大家的意见,一起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信用社好啊,不仅是我的经济后盾,还是我的业务顾问” 潘本桥老是笑着这样说道。

2012年元月平正乡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乡政府领导找到潘本桥本人,特别邀请他把加工厂搬回家乡,希望他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起表帅,以能为正在创业或正想创业的返乡农民工起个带头。听了领导的一席话后,他想了想该是反哺家乡的时候了,他义无反顾把加工厂搬回家乡,同时向信用社反映了情况。随着产品需求量的增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2012年2月他又次向信用社提出扩大生产经营贷款10万元,信用社通过调查了解,风险分析,再一次向潘本桥发放贷款1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经营。现在潘本桥的鞋厂已有一定规模,效益也是初见起色,这些天他正在拟建成立自己公司,注册自己的品牌。在创业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许今后他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他拥有这种创业的宝贵精神财富,相信任何困难都会因他的精神迎刃而解。

返乡农民工潘本桥的创业事迹,也许是众多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军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创业和发展离不开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支持。2012年2月贵州省农村信用联社提出大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同时为他们提供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和金融服务。返乡农民工创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解决了农村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家乡撑起了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