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信息 > 会员动态

为有清泉入户来——汇川联社捐资3万元援助中寺村人饮工程建设纪实

阅读次数:1931来源:汇川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办公室  作者:许雨松 蔡晓波  2011年11月2日

 

深秋,阴雨绵绵。位于遵义市汇川区的板桥镇中寺村,因海拔较高,寒气袭人。越野车在布满泥泞的山路上蜿蜒而上,非常吃力地把我们带到板桥镇海拔最高的这个村落。

中寺村地处遵义市北板桥镇的东面,地处大娄山山脉中段,平均海拔1200米,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现有19个村民组,570户,2300多人。该村是汇川区比较典型的缺水村,又遇到今年五十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村民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汇川联社党委书记张金禄在板桥镇开展“四帮四促”期间,了解该村的情况后,主动向区委、政府提出挂帮该村,具体负责该村田湾组的帮扶,向该村人饮工程建设捐款了3万元。听说联社捐的钱已经派上了大用场,当地村民趁农闲时节,正在修水池,铺管道,能否在雪凝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能喝上干净清澈的自来水呢?10月27日,笔者驱车前往,看到了一组组动人的场景,听到了村民的心声。

来到田湾组,有四五个村民正在公路边挖水池,一位老农指着刚挖的小水凼,对我们说:“我们在这里掏水池,不想掏出了以前的老水井。要不是在政府和信用社的帮助下,搞饮水工程,这个老水井就永远不会再见天日了!” 村支书罗志永说,以前修公路的时候,把这个老水井给填了,大家只得到离这里两、三公里远的竹林组水源点去取水,由于没有修水池储水,所以今年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天气到来的时候,村民们以前铺设的水管成了摆设,有的用摩托车拉水,有的用马驮水,没有摩托车和马的,只好到取水点去背水,家里有年轻人的还好,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家庭,老年人喝水都很成问题哩。

在桂花村民组,黑色的管子已经运到院子里,堆成了小山。在组长家里,罗志永扮起指头主动向我们算起账来,他说,干旱期间,为解决灌溉难,村里买3台抽水泵花了4471元;解决“空巢老人”和偏远饮水困难户资金2300元;目前沟渠维修用去3100元,购买分水管7200米花了20160元,差不多用去了3万元了资金。他说:“政府发给我们的5万元抗旱资金,加上你们信用社捐赠的3万元,现在还有5万元的资金未动,搞人饮工程钱已经不成问题了。”

 据罗志永介绍,人饮工程完工后,可以满足中寺村1700多人的饮水需求,同时可以缓解近千亩农作物的灌溉困难。其中,该村村委、烟叶站和学校的干部、师生员工的饮水困难可以得到彻底解决,大家可以安心工作和学习了。

从桂花组组长家出来,我们钻进一片树林,看见村民们正在那里挖水池,工地上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随后,罗志永支书带着我们来到兴隆组,绕过几户人家,就听到树林里传来惊喜的叫声:“水到这里来了!水到这里来了!” 原来村民苏国民等人正在铺水管,见我们来了,苏国民指着水管里流出的泉水,高兴地说:“别看这水只有拇指大,已经够我们这个组的老老小小用了!”苏国民对罗志永说:“罗支书,那边有个以前建的水池,已经建了20多年了,2009年的时候维修了一下,还是漏水,不得用!我们打算重新修,你看行不?”大家于是过去实地察看,水池上布满了青苔,村民自制的闸阀上锈迹斑斑,显然是好久没有用了。

罗志永感慨地说:“今年我们村真是双喜临门啊!通过政府的‘一事一议’,通组路、连户路马上就会变成水泥路;你们信用社说到做到,领导头一天表态,第二天3万块钱就到我们村的账户上了,再加上政府的抗旱资金,饮水问题今年也能彻底解决了。以前也经常有政府部门来帮扶我们,表了很多态,就是拿不出‘硬货’!”苏国民说:“信用社不仅贷款支持我们发展生产,还出钱给我们修水池、铺水管,我们是打心眼里感激信用社!都说信用社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银行,当然今年大家都把发展烤烟、打工赚的钱存在自己的银行啰!”

大家有说有笑来到寨子里,70岁高龄的老人陶类忠将水管从缸里取出来,水管里流出白花花的清泉,老人看着水,又抬起头来看着我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