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遵义市银行业发展概况

阅读次数:3933来源:遵义市银行业协会  作者:秘书处  2009年5月14日




一、遵义市概况

遵义市位于东经 105.36“~IO8.13”,北纬 27.O8“~29.12,东邻铜仁,南界毕节、安顺、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北部、西部与四川省、重庆市接壤,东西长247.5公里,南北宽232.5公里,总面积 30753平方公里,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7.46%。

遵义俗称黔北,扼川黔渝交通要冲,为川黔渝门户,有铁路、公路呈南北向贯穿全市中部,距省会贵阳 154公里,离重庆市 300多公里。市辖2区2市10县,165个镇、54个乡、8个民族乡和13个城市街道办事处。全市总人口约740余万,以汉族为主,还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回、侗等 30多个民族,占总人口的10%。

2008年遵义市全年完成全市生产总值670亿元,仅次于省会贵阳,同比增长11.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实现了总体小康。进出口总额完成1.5亿美元,增长70.7%。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359户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亿元,增长53.8%。

二、银行业历史沿革

遵义市银行业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充满荆棘和曲折的道路。

明清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境内以小农经济为主,金融活动呈自然状态,市场交易时有“物物互市”,兼有银两、制钱流通。清嘉庆年间,典当业出现;光绪初年(1875年)后,城乡资金融通除典当钱庄外,一般通过民间借贷。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4年(1935年),境内政权几经更替,战祸频繁,且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银行业发展极其缓慢。国民党政权入黔统治时期,近代银行业相应得到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到后期,由于滥发纸币,通货恶性膨胀,银行业机构业务萎缩,濒临崩溃境地。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遵义,建立了苏维埃国家银行,即“扁担银行”,它为红军夺取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保障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银行业的曲折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义市银行业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此时期接管工作顺利进行,人民金融取代了旧的金融体系,人民币成为唯一通用货币。严格的货币发行制度,大大缓解了通货膨胀对市场的冲击,物价趋于平稳,城乡贸易日渐活跃,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为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第二个时期为计划经济模式下金融工作不断发展时期(1953-1978年),其主要特点是银行附属于政府、财政机构,过多地承担了财政职能,成为困扰银行业全面发展的重大障碍。第三个时期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银行业全面发展的时期(1979至今)。此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政策、金融体制、金融业务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二是专业银行从大一统格局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三是银行业监管职能独立,监管的有效性得到加强。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遵义市银行业主要是以人民银行为主,农村信用社为辅所形成的遍布城乡的金融网络。改革开放后,遵义市银行业逐步打破大一统体制,恢复和新设立了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1978年成立了建设银行遵义分行;1979年恢复农业银行遵义分行;1981年建立中国银行遵义支行;1985年建立工商银行遵义分行;1986年恢复遵义邮政代理储蓄业务;1990年建立交通银行遵义支行;1996年成立了农业发展银行遵义分行;2001年成立了遵义市商业银行,2008年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遵义分行。

截至2008年末,遵义市已设立有农业发展银行遵义分行,工商银行遵义分行、农业银行遵义分行、中国银行遵义分行、建设银行遵义分行、交通银行遵义分行、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遵义分行、各级农村信用联社等9家银行业机构,各级机构总数811个,从业人员7461人。

四、改革开放后的银行业硕果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遵义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各银行业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正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全市银行业经营管理步入良性循环

1、全市银行业快速发展,经营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8年末,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793亿元,较上年增加15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72亿元,当年新增49亿元,同比增长15%;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各项存款余额7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2亿元,同比增长25%。银行业经营效益明显好转,2008年全市银行业机构共实现利润10亿元,同比增长25%,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各银行业从加强经营管理出发,不断完善风险管控体制,增加拨备,壮大资本金实力,提升抗风险能力。对历史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区别原因进行了核销、剥离、置换,不良资产明显下降,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3、推进金融创新,满足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开发金融产品,促进了银政、银企、银农的健康合作,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4、地方性银行业机构改革发展取得明显进展。遵义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要求,并按照“立足中小、服务市民、办本土化银行”的市场定位,办出了优势,办出了特色。各农村信用社联社通过深化改革,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支农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经营和管理机制明显转变。

(二)银行业改革不断深化业务快速发展

1、深化改革谋发展。199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辖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陆续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首先改革了银行内部统收统支管理制度,把基层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下放权限,使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资金平衡。其次改进了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加快了金融业电子化建设,提高了金融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质量。

2、业务创新促增长。近年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手段、改进服务,在经济结构变化中调整信贷结构,在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中转变业务增长方式,金融业务多元拓展,资金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比例逐年上升,实现了经济、金融的稳步发展。各银行业机构存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22850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末的7428460万元,增长了325倍,其中:储蓄存款余额由5681万元增加到了4059307万元,增长了714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11元增加到了2008年末的5303元。贷款余额由1978年末的35388万元增加到了2008年末的3716374万元,增长了105倍。

3、业务拓展壮实力。各银行业机构逐步从简单的存贷结算业务发展为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手段先进的综合服务体系,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和服务品牌。紧密依托信贷业务,积极开展基金销售、电子银行、代理商业保险、项目评估、证券资金主办存管、银行承兑汇票代理、财政委托贷款、拨款、国际业务、单位财务顾问、审价咨询、担保等中间业务,促进了各家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近年来,随着几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程,各银行业牢固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将业务发展融入地方经济,以服务地方经济推进各项综合改革:调整经营结构,改善资产质量,初步建立起了新的经营机制和内控管理,实现了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重大转变。

(三)银行业助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

1.2001年“四在农家”建设在遵义推广以来,遵义市银行业积极支持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紧紧围绕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增收问题出发,不断加大了对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在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了“惠农卡”“小额农贷资信卡”“农户联保”等多种形式的信贷产品。这一系列金融措施的落实,使得广大农村的基础实施得到较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遵义市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44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300元,增长了近23倍。

2.1978年以来,遵义市银行业不断加大对工业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促使遵义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市工业贷款余额由1978年的0.55亿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34.77亿元,增长了63倍。历年来支持的工业项目主要有茅台集团、遵义钛厂、遵义烟厂、遵义铝厂、遵义钢绳集团等20多个。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6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21亿元,增长了近131倍,年均增长近18%。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大为增强,经济潜力进一步凸显。

3、积极支持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其成为支撑遵义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要素。多年来,遵义市银行业为地方“三产”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为修建红军街、建设娄山关旅游区、遵义会议会址景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陈列馆”“中国工农红军司令部”、赤水市“四洞沟”等提供足额信贷资金。使得全市旅游景点不断增多,品位不断提高,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2008年末全市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27.15亿元,促进了全市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蓦然回首,是遵义银行业顺应时代变迁、不断改革发展的历史;展望未来,遵义银行业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