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老屋后那丛竹林,自我有记忆以来便静静地伫立,四季如春,绿意盎然。童年时光,我和妹妹常常攀爬于这片绿意之中,我们喜欢风起时,那千竿青玉般的竹子轻轻摇曳,宛如天地间挥洒的绿色音符,在无声中谱写出生机的乐章。而当风过境,竹林又迅速恢复宁静,连一丝风的声音都消逝无踪,仿佛风的足迹从未在此逗留。我们尤其钟爱那些破土而出的笋儿,它们憨态可掬,常常忍不住摘上几根,谎称是风的杰作,让外婆烹饪出一份份美味,那是童年最纯真的记忆。
那时,外婆身体尚且康健,常常带着我和妹妹坐在竹林下的石凳上,闲话家常。外婆年轻时是乡里一所小学的骨干教师,放学后,总有乡邻提着大米、黄豆、腊肉等礼物来到家中,希望能请她帮忙协调一下,让孩子先来上学,后面慢慢补交学费。外婆总是坚决地让他们把东西带回去,并承诺会尽全力予以帮助。如果她不在家,回来后看到礼物,也会原封不动地退还。我们好奇地问外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何要坚持不收礼物。她望着青翠的竹竿,轻轻叹息:竹子洁白无瑕,即使风吹过也不会留下半点尘埃。人的心灵也应保持纯洁,只有廉洁才能自然清明,也许长大后你们就会明白外婆的话。幼时的我们完全不能理解,直到时过境迁,我们才慢慢领悟:风轻轻掠过竹梢,就如同世事拂过心灵的明镜。竹子虽默默无声,却彰显了清廉者自守的尊严和力量。
在我模糊的记忆中,外婆总爱在空闲的时候给我们讲故事,印象深刻的是那位被后世颂扬的“包青天”。外婆说,当包青天的任期结束,准备离开时,当地人民为了感激他的清廉公正,悄悄地将一方优质的端砚藏在了他的官船之中。但当船行至羚羊峡时,他发现了这一秘密,他毫不犹豫地举起手,将那方端砚扔进了江心。千年流转,江水依旧浩荡,墨色早已与江水融为一体,只剩下西江日夜不息地流淌,仿佛永远在洗涤着一种永不会褪色的廉洁。这情形宛如风吹过竹林,浩浩荡荡而来,却又悄无声息地离开。砚台沉入了江底,但包拯的内心却像高悬的日月一样明亮。他的坚决和果断,展现了“廉”字的真谛,就像竹子的“节”,支撑起人格的脊梁。他的心灵纯净无瑕,自然有清风吹拂,洗净尘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就像竹子一样,即使面对诱惑也能坚守自己的原则,永远保持清新和正直。
2017年秋,外婆走后,外公依然守望那片竹林,竹根在泥下默默延伸,家风亦在无声处悄然滋长。他曾多次在年夜饭上对我们进行廉洁教育。让我醍醐灌顶的是今年外公身体不好,我们全部赶回去探望他的时候,他还强撑着身体坐起来嘱咐我们:“你们看屋后这棵竹子,它向上生长,何曾向谁弯过腰?”说着,他看看在医院、水电、财政局、学校上班的表兄、表姐妹们……还有低头难过的我,外公的话语虽不直截了当,但我们深知其含义深刻:风过竹林,终究无声人守清廉,心亦无尘。外婆、外公,他们都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人物。他们的身影如同竹影般淡雅,他们的选择也只在一念之间的坚定。正是因为这种淡雅与坚决,他们的品格才显得如此纯粹,如同新生的竹子。他们默默地清洁自己的心灵,让“廉”这个无形的字,最终成为灵魂深处的底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如何,我们都可以像竹子一样,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内心的纯洁。
今年9月,外公离世,我们悲痛地送走了他。丧事结束后,我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屋后的竹林中。兄妹几人挤坐在那长满青苔的石凳上,轻抚着身边的竹子。有的竹子已经很苍老,而有的却鲜嫩饱满,正值生命的旺盛期。望着那些枯老的竹节,我们想起了已故的外公,眼角不禁湿润,流下了不舍的泪水。目光扫过整片竹林,竹影依旧清冷而宁静。风吹过林间,青竹轻轻摇曳,仿佛连时间都在这轻柔的拂动中缓缓流逝。风停之后,竹子依然挺拔如初,林下的碎影清澈明亮,仿佛风尘从未光顾。这份无言的洁净,是岁月对故人清白人生的最高赞誉。
原来,人心若是能汲取竹子的精神,即使在世间风云变幻、物欲如潮的纷扰中,亦能如同沉入深江的砚台,经年累月的沉淀后依旧保持着那份清澈与平静就如同雨后的竹林,沐浴净化的洗礼,风尘尽去,仅余那份超然物外的清新与脱俗,透明而纯净,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千秋万代的廉洁与正直之路,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沿着先贤的足迹,坚定不移地追寻那份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