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日的晨光里,茅台农商银行学孔支行的玻璃门每天准时开启。我站在三尺柜台后,看着门口那条柏油路——它一头连着山间田园,一头通向银行柜台,也连接着山里人家的日子与远方。这方不大的柜台,没有城市网点的繁华,却是乡亲们最信赖的“金融港湾”,而我们柜员,正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普惠金融的暖风吹进每一户农家。
记得年初的一个清晨,柜台前迎来了满头白发的张大爷。他攥着皱巴巴的存折,局促地说想给在外地读大学的孙女转学费,却总担心操作出错。柜员小芳没有丝毫不耐烦,接过存折后耐心讲解转账流程,还特意帮他核对收款信息,怕他记不清,又在纸条上写下查询余额的方法。“以前总觉得银行离我们老百姓远,没想到你们这么贴心。”张大爷临走时反复道谢,那声感谢里,藏着普通人对金融服务最朴素的期待。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柜台前每天都在上演——有卖了高粱、玉米来存学费的大爷,有办贷款买农机的小伙,有替在外务工子女交医保的大娘。他们的需求不复杂,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咨询,却藏着最实在的生活期盼,而我们的柜台,就是接住这些期盼的“第一站”。
为了让普惠金融“走得更近”,我们把柜台“搬”到了乡亲们家门口,我们会提供上门服务,帮老人激活社保卡、重置密码、补办遗失折卡、教他们查养老金等,给种养殖户讲解贷款相关政策;去年秋收时节,种植大户王大叔就通过我们的宣传在我们银行申请到了20万元贷款,及时购入了高粱脱粒机和烘干设备,避免了粮食因阴雨天气霉变。“以前贷款难,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办,还不用跑冤枉路,这才是真正帮我们农民的好政策!”王大叔的话,道出了普惠金融的真谛——普惠金融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有温度的帮扶;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便利。这些“走出柜台”的服务,没有惊天动地的成绩,却让金融服务不再受山路阻隔,真正走进了乡亲们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名银行柜员,我们还得是乡亲们的“金融明白人”。乡村里不少老人对金融知识了解少,容易轻信诈骗信息;有些年轻人想创业,却不知道怎么申请贷款。于是,我们在柜台旁设了“普惠金融小课堂”:办理业务时,顺便给老人提个醒“不随便点陌生链接”;遇到想创业的村民,主动讲解“创业担保贷”的申请条件。这方柜台,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办理窗口,它更像是一个“便民枢纽”,连接着政策与民生,串联着需求与服务,用专业与耐心,守护着千万家庭的幸福。
有人问,在乡镇做柜员累吗?确实累——逢年过节、赶集日忙的时候,一天要办上百笔业务,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遇到不理解政策的客户,要反复解释半天;下乡服务时,还要翻山越岭。可每当看到乡亲们拿到贷款时的笑容,看到老人查到养老金到账时的安心,看到村里的产业因为我们的服务慢慢发展起来,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这方柜台,连接的不只是资金与账户,更是我们与乡亲们的心;我们践行的普惠金融,也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次耐心的解答、每一次上门的服务、每一笔及时的贷款。
未来,我们还会在这方柜台后继续前行:把更多惠农政策带给乡亲们,把更便捷的服务送到家门口,让村里的日子因为金融的助力,过得越来越红火。因为我们知道,这三尺柜台虽小,却能撑起千万家的希望;我们的脚步虽缓,只要我们步履不停,就一定能让金融的阳光,照亮更多人的生活,温暖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