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党员培训的课堂上,当影像资料中红军战士攀爬雪山、跋涉草地的身影缓缓浮现,当“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旋律轻轻奏响,那段波澜壮阔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史诗再度震撼心灵。作为一名刚加入党组织的农村金融工作者,这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让我对长征精神有了更为真切的体悟,更清晰了自己在新时代“三农”事业中的使命担当。长征不仅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更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而长征精神则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指引着我们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伟大长征精神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瑰宝,其丰富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精神;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更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90年前,中央工农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气,克服无数困难、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用生命铸就了这段人类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壮举。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征程中,“扁担银行”的故事尤其让我动容。这支没有枪炮、只有百余副挑子的特殊编队,肩挑着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全部资财,在枪林弹雨中守护着红色金融的“火种”,更借此宣传动员群众、维系军民鱼水情。先辈们在“货币战场”上创造的奇迹,不仅保障了红军的物资供给,更彰显了金融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今天的我们虽无需再用扁担挑着资金穿越战火,但这种扎根群众、服务人民的金融初心,正是我们农村金融工作者必须传承的精神基因。
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传承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担当。作为新时代农村金融工作者,我们的“长征路”虽没有枪林弹雨,却同样面临着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攻克。在县域乡村,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亟待精准对接;数字化金融服务在偏远地区的覆盖仍有短板。这些现实挑战,正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正传承长征精神的试金石。
践行长征精神,首先要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根基。农村金融工作直面基层,农民的财产和生产资料弥足珍贵,唯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不凡。罗畅,一位人民财产的守护者,26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捍卫人民财产的瞬间。面对深夜入室行窃的歹徒,这位原正安农信联社安场储蓄所的出纳,用瘦弱身躯筑起防线,即便惨遭毒手,也始终未透露金库钥匙所在。小小的金库是他最后的战场,他用生命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崇高理想,用不屈彰显了信合人“舍生取义”的担当,成为永不褪色的英雄标杆。
践行长征精神,要发扬“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奋斗品格。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分散、需求多样,常常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唐宗辅,一位挎包精神的践行者,30年里,这位原印江农信联社刀坝信用社的信贷员,在黔川渝交界的山坳间独行,行程累计30万公里,走烂150双鞋,送贷上门1.5万笔却零差错、零丢失。他的身影如同山间的路标,用脚步丈量着“支农路”,用挎包传递着金融的温度,让“情系‘三农’”的精神在山路间代代相传。
践行长征精神,要永葆“紧密依靠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长征胜利的根本在于党始终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农村金融工作的生命力同样在于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陈庆渊,一位农民群众的爱戴者,作为贵州农信第一社——桐梓县元田农信社的建设者,他是百姓银行的奠基人,更是农信黔行的拓荒人。从事业初创的筚路蓝缕到发展壮大的波澜壮阔,他全程见证了贵州农信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艰辛历程。默默耕耘数十载,不居功、不索取,用一生的勤业与敬业,为贵州农信的发展点燃了最初的火种。他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乡村振兴的需求记在心上,坚持深入田间地头,从水稻育秧到生猪出栏,从果园管护到养鸡经营,详细记录农户的资金需求与经营痛点,用扎实的调研为精准服务打牢基础。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正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传承长征精神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要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作为新时代农村金融战线上的党员,我们信合人的长征路,就是用金融活水浸润乡村沃土的服务之路;是助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裕富足的振兴之路。
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奋斗使命永不停歇。今后,我将继续以长征先烈为榜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际行动,把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融入金融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把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答卷。正如那句箴言所启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我们赓续长征精神,矢志不渝前行,就一定能在农村金融服务的长征路上,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坚实的金融力量,让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