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活动

以“根系”之力涵养清廉金融文化——一位农信人的文化自觉

阅读次数:11来源:绥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吴明洲  2025年10月28日

在遵义市绥阳县一所农信社营业厅内,一幅手写的“清廉金融”几个大字醒目地悬挂着。斑驳的墙面与那遒劲的墨迹相互映衬,默默见证着这家扎根乡土长达七十载的金融机构的文化传承。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毛细血管,其清廉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机构自身的存续发展,更与万千农户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时常促使我思索:在这阡陌纵横的乡土大地,究竟该如何让清廉之树深深扎根于广袤沃土之中呢?

向下扎根,从乡土文明中汲取清廉养分。

古人云:“廉者,政之本也。”在青杠塘镇陈氏宗祠,“忠信传家”的匾额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这些镌刻在乡村肌理中的道德基因,恰是清廉文化的源头活水。农信人长期与老乡们打交道,点滴细节尽显清廉本色,客户经理走村串户时喝的那杯粗茶,信贷员婉拒的土特产,柜面人员退回的多余零钱,无不演绎着最为朴素的廉洁准则,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着这片乡土金融的清廉之林。

去年初夏,正是金银花采摘的季节,小关信用社的客户经理面对种植户硬塞的二斤花茶,坚决退回。不仅如此,他还凭借专业素养,为种植户精心设计了“金银花贷”融资方案。这种“清而不刻板,廉而有温度”的服务方式,实现了合规文化与乡土人情的完美融合。只有当我们将制度规范转化为充满泥土气息的行为准则时,清廉才能如深深扎根的大树,融入农信的血脉,为乡村金融发展遮风挡雨。

向阳生长,用创新机制构筑防腐堤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2012年以来,绥阳县农信社大力推行“阳光信贷”服务机制,印制宣传海报、宣传手册等材料3万余份,利用网点LED屏和信贷区域宣传“阳光信贷”服务内容,客户经理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在营销走访中主动向客户出示服务监督卡,公示“阳光信贷”服务承诺,如同为客户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他们的融资之路,畅通融资渠道。

在数字化的浪潮下,绥阳县农信社搭建了“阳光信贷”监督服务平台,让贷款流程置于“云端监督”之下。申请贷款的客户在手机端能够实时查看审批进度,贷款发放后可以通过微信端对贷款流程进行评价及反馈,实现双向互动。与此同时,纪检部门工作人员定期对客户进行电话回访,核实客户经理是否合规操作,是否有“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这种“玻璃房子里的信贷”模式,构建了“客户监督-系统预警-人工核查”的三重防护网,让信贷流程变得透明可见,让防腐屏障兼具硬度与精度。

开枝散叶,以文化自觉培育生态雨林。

警钟长鸣,慎终如始,对于每一位农信社员工而言,一年一次的警示教育活动,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常敲“警示钟”、常念“紧箍咒”、常掸“思想尘”,时刻提醒员工远离红线,坚守廉洁底线。那一桩桩金融案件,记录着惨痛的历史,褪色的借据、涂改的账本、发黄的检讨书,这些“无声的教员”,比任何说教都更具震撼力,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响廉洁从业的警钟。新员工入职的首课,便是从这里完成灵魂的叩问:触碰红线者,终将付出职业生涯的惨痛代价,从而在他们心中早早种下廉洁的种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访制度”如同一场悄然而至的春雨,带来了意外之喜。当看到客户经理家中贴着孩子手写的“爸爸是清廉卫士”的奖状,当听到柜员母亲说“咱家不缺那点东西”时,我们惊喜地意识到清廉文化正逐渐向家庭细胞渗透。这种“单位—家庭—社会”的同心圆效应,如同涟漪般层层扩散,构建起了立体化的防腐生态系统。

站在田埂上极目远眺,农信社的服务牌匾在绿野中熠熠生辉。这片土地让我们明白:清廉文化并非悬于空中的标语,而是生长在泥土里的根系。当我们将合规意识转化为服务“三农”的自觉行动,当每一位农信人都成为清廉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就能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培育出永不凋零的金融生态。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农信人最质朴的坚守——让每一笔贷款都饱含阳光的温度,让每一枚铜板都流淌着清泉般的澄澈。

一审:万远利
二审:宋健
三审:赵阿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