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是永不褪色的刻刀,在中华文明的长卷上,每一个时代都以独特的笔触,为“清廉”二字写下注脚。从赤水河畔的古老城邦到遵义会议的红色会址,从长征路上的铁纪如钢到新时代金融人的初心如磐,清廉始终是贯穿历史的精神血脉,更是金融行业行稳致远的根本遵循。
一、文明初曙:在传统文化中孕育清廉基因
回溯历史长河,遵义这片土地早在商周时期便孕育了“道义为先”的文化雏形。汉代牂牁郡太守唐蒙“轻车简从入夜郎”,以清廉之风化育边民;明代播州杨氏土司秉持“忠孝传家”祖训,在海龙屯遗址的残垣中,仍可窥见“官无贪墨、民无苛政”的治世理想。这些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与中原文明中的清廉思想交相辉映——无论是包拯“清心为治本”的官箴,还是王阳明“心学”的哲思,都在黔北大地形成了“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价值共识。
赤水河畔的盐运古道上,背夫们曾立下“不取分毫不义之财”的盟誓;茅台镇的酒坊里,匠人恪守“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商道。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清廉印记,如同赤水河的浪花,汇聚成中华文明中“诚信为本、合规为基”的精神长河,为后世金融从业者埋下了“廉洁修身、正道直行”的文化伏笔。
二、红色烙印:在革命烽火中淬炼清廉本色
1935年的遵义会议,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更是共产党人清廉本色的试金石。红军进入遵义城前,便颁布《关于进入城市执行政策的规定》及《关于进入遵义的口号及八项注意的通令》,明确“不得擅入民房”“公平买卖”等纪律。在遵义杨柳街的天主教堂里,红军总政治部召开群众大会,当场焚毁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账本,向百姓承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正是这种“铁纪如钢”的作风,让红军在极端困难中赢得了群众拥护,写下“半条棉被”“借粮留据”的动人故事。
长征路上,军需处长把最后一件棉衣让给战士,自己却冻死于雪山之巅;红军战士在苗族同胞家门口埋银元,用行动诠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些刻在遵义红色记忆中的清廉丰碑,成为金融行业最珍贵的精神遗产。正如遵义会议纪念馆里陈列的红军借条,纸张虽已泛黄,却清晰记录着“有借有还、公私分明”的初心,这与金融行业“合规经营、服务为民”的理念一脉相承,构成了红色金融文化的核心内涵。
三、时代新篇:在金融实践中书写清廉答卷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遵义的红色精神正转化为金融行业的行动自觉。文化墙上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格外醒目;党员活动室中红军长征路线图与金融风险防控流程图交相辉映,寓意着用革命时期的“铁纪”守护现代金融的“底线”。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符号复制,而是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的遵义会议精神,融入金融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看那走村入户的金融人,把金融活水滴灌到田间地头,用“挎包精神”续写新时代的“长征路”,在践行“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千家万户”的承诺中严守“清白做事、干净做人”的廉洁文化;瞧那柜台前的客户经理,面对企业主的“感谢费”严词拒绝,用“廉洁从业承诺书”筑牢风险防线;还有那加班加点的风控人员,在数据筛查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细节,用“火眼金睛”守护金融资产安全。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正是对“清廉、诚信、合规、稳健、务实、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
从历史走向未来,清廉金融文化始终是行业发展的“压舱石”。当我们抚摸遵义会议会址的青砖,触摸的是革命先辈的清廉初心;当我们在金融报表上签下名字,肩负的是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让我们以历史为笔、以初心为墨,在时代的注脚上续写新的篇章——让清廉成为金融行业最亮丽的底色,让诚信成为服务百姓最坚实的基石,让合规成为防范风险最牢固的屏障,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金融活水始终沿着清廉的河道,润泽黔北大地,奔向民族复兴的壮阔海洋。
这,便是我们对历史的回应,对时代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