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活动

以史为镜铸就新时代清廉金融

阅读次数:15来源:建设银行遵义分行  作者:赵思懿  2025年10月28日

巍巍娄山关见证着红色金融的初心使命,滔滔赤水河奔涌着金融为民的赤子情怀。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望,那些镌刻在历史长卷中的廉洁印记,恰似璀璨星辰,为当代金融人照亮前行的方向。包拯“不持一砚归”的铮铮铁骨,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的凛然正气,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命题:金融血脉的纯净,始终系于清廉文化的滋养。

一、铜鉴照古今

北宋名臣包拯主政端州期间,面对当地盛产的珍贵端砚,始终保持“岁满不持一砚归”的操守。这位被百姓称为包青天的廉吏,用一方砚台丈量出为官者的精神高度。这种“畏法度者最自由”的智慧,在明代张伯行身上得到新的诠释。这位“天下第一清官”在江苏巡抚任上颁布《禁止馈送檄》,将“一黍一铢,尽民脂膏”的敬畏化作制度约束,创造了“门无苞苴,室绝贿赂”的治理奇迹。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我们可以清醒地意识到,当前受贿行贿的现象依然比较常见,腐败问题仍严峻复杂。行贿是受贿的根本源头,而行贿的前提是有人受贿。因此,受贿者依法严惩,行贿者也不能逍遥法外,必须受贿行贿一起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与各相关机关协作配合,推动形成联合惩戒行贿的工作合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遗产,恰如金融大厦的地基,支撑着现代金融体系在市场化浪潮中保持定力。

二、新时代金融业的治本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打虎拍蝇”专项行动清除害群之马,但个别机构“旋转门”“利益输送”等现象警示我们:清廉建设永远在路上。以某省金融监管局原局长齐某刚案为例,其利用职务便利为多家金融机构在牌照审批、业务准入中大开绿灯,通过亲属控制的“影子公司”收受股权、房产等贿赂超2000万元;更滥用监管职权干预市场规则,导致某地方交易平台违规引入高风险产品,造成数十亿元国有资本损失。值得注意的是,该案侦破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大数据分析锁定异常审批记录,并通过穿透式资金流向追踪技术,揭开了其亲属公司虚构贸易合同转移利益的犯罪链条,最终以受贿罪、行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数罪并罚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五年。这生动证明科技赋能可以成为防治腐败的“手术刀”。

通过建立标准化服务流程和完善监督机制,金融机构运营透明度显著提升。监管部门通过建立从业人员道德档案、实施服务承诺公示制度等措施,有效强化了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形成了规范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廉洁文化的实践进路

在制度建设层面,建立“廉洁积分”动态管理系统,将操守评价与职业发展深度挂钩。某股份制银行推行的“廉洁期权”制度,将合规表现转化为长期激励,使员工违规行为同比下降。文化浸润方面,当效法阳明心学“致良知”理念,通过“金融夜校”“家风课堂”等形式,让“以清为美”成为行业共识。

数字化转型为廉洁建设插上科技翅膀。区块链技术构筑的资金流向溯源链,人工智能打造的合规监测“天眼系统”,正在重塑金融监督范式。这启示我们:传统廉洁智慧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能产生“1+1>2”的治理效能。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当每位金融从业者都能以“竹石”精神守住气节,用“莲荷”品格净化生态,必将绘就“清风徐来水波兴”的金融新图景。让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共同书写新时代金融廉韵的华彩篇章,让清廉之光照亮金融为民的初心之路。 

一审:万远利
二审:宋健
三审:赵阿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