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夜晚总是来得很快,傍晚六点,湄潭县洗马镇的天空逐渐暗了下去,街上店铺的灯缓慢亮起微光。
“陈会计,今天去哪?”支行行长从办公室出来后问道。
“小山组,还有十几户老人的社保卡没采集,王大爷说天黑前准在家。”我一边往包里塞着宣传册,一边回答道。
这就是我们的日常——惠农社保卡营销,听起来是冷冰冰的任务,实则是走遍洗马镇每个角落的温暖征程。
坐上车穿过刚收完稻谷的田埂,风里带着泥土和稻谷的清香。第一个要去的是小山组的田婶家。上个月给她办卡时,她攥着身份证反复确认:“以后领养老金,真的不用跑镇上?”今天再次前往,是想教她用手机银行查找补贴。
田婶正在院里喂鸡,看见我的红马甲,老远就招手:“陈会计,正想找你呢!”她小跑进屋,拿出用红布包着的社保卡,“昨天试着买了袋化肥,店里‘嘀’一声就付了,真方便!”看着她脸上的笑容,我更加理解了“加班”的意义,对银行来说这是业务,对乡亲们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体验电子支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告别田婶后,我又赶往山腰的王大爷家。这条路特别陡,只能步行上去。王大爷七十多岁了,儿子在浙江打工,上次我们上门办卡,他非要留我们吃饭并说道:“你们不来,我这把年纪真走不到镇上。”
赶到时,王大爷正在屋檐下编竹筐,看见我,忙放下手中的活:“就猜你会来!”我身份证都准备好了,就等你们来照相了。”“以后政府发的补贴,看病报销,都用这张卡。”我一遍遍解释。王大爷看着社保卡宣传折页说道:“办好了以后当银行卡用,都是一张卡就办完的话,儿子打钱也方便了。”
回程路上,手机响个不停,支行同事何姐在群里发照片,她在洗步河帮养殖户办卡,被热情地留下吃晚饭;信贷员小传在给肉牛养殖户讲解贷款功能,晚上八点,支行的灯依旧还亮着。
我整理着今天的台账,采集了十三张社保卡。大厅外,街上的灯火星星点点。我们加的每一个班,跑的每一里路,或许不会立竿见影地体现在报表上,但它们真实地改变着这里的生活,让卖菜的大娘不用再因找零而烦恼,让外出打工的子女能即时给父母转账,让政府的惠农补贴精准到达每个农户手中。
这不再是冷冰冰的营销任务,而是我们与这片土地最朴素的约定,当普惠金融的种子在这片乡土生根发芽时,所有的奔波与坚守,便都有了答案。